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航空   315篇
航天技术   189篇
综合类   130篇
航天   1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Yan  Yihua  Huang  Guangli 《Space Science Reviews》2003,107(1-2):111-118
The Bastille-day event in 2000 produced energetic 3B/X5.6 flare with a halo CME, which had great geo-effects consequently. This event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it follows the two-ribbon flare model. The flare/CME event was triggered by an erupting filament and TRACE observations showed formation of giant arcade structures during the flare process. Hard X-ray (HXR) two ribbons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flare event (Masuda et al., 2001). The reconstruction of 3-D coronal magnetic fields revealed a magnetic flux rope structure,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extrapolation of observed photospheric vector magnetogram data and the flux rope structure was co-spatial with portion of the filament and a UV bright lane (Yan et al., 2001a, 2001b). Here we review some recent work related to the flux rope structure and the HXR two ribbons by comparing their locations and the flux temporal profiles during the flare proces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energy release and particle acceleration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ope instability may have triggered the flare event, and reconnection may occur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drifting pulsation structure in the decimetric frequency range is considered to manifest the rope ejection, or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coronal mass ejection. The HXR two ribbons we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flux rope and the rope foot points coincide with HXR sources. The energy dissipation from IPS observations occurred within about 100 R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stimate for the flux rope system.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
基于PDM的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数据管理作为全寿命周期设计的使能技术,可以实现产品信息和产品过程信息的统一管理,有效地加快产品开发。分析了全寿命周期设计的关键技术,将为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返回舱在着陆时所具有的水平速度也可能对着陆安全构成威胁的事实,论述了为返回舱增加横向缓冲装置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返回舱着陆下降过程中测量其水平运动速度。提出了全新概念的以视觉图像为唯一信息来源的返回舱水平速度测量方法,仅以双目摄像机系统作为传感器,避免了对返回舱原有传感器系统的改造。通过对着陆区域地面图像的采集和在线处理,利用双目交会测量原理得到返回舱当前的大地坐标和姿态。仿真实验证明,方法简单易行,测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磁场测量的小卫星自主导航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磁场矢量是卫星所在位置的函数 ,通过对地磁场的测量 ,即可实现对近地小卫星的自主导航。本文采用卡尔曼滤波技术设计了小卫星基于地磁场测量的导航方法 ,在采用地磁场模型时选取磁偶极子模型 ,以此使设计算法的计算量大大减少。最后利用数字仿真验证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一种能够自适应变化的伪转动惯量,基于Lyapunov稳定定理,推导出一种模型独立的航天器自适应姿态跟踪控制律。理论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与一般情况下需确知模型参数确定性部分的滑模姿态控制律相比,该控制律能够在不依赖于模型参数确定性部分的情况下良好地实现姿态跟踪,并对模型误差的不确定性和外干扰力矩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用于诊断电弧风洞等离子体参数的多道扫描探针系统,使用该系统研究了FD04风洞空流场的等离子体特性,利用CTW理论分析了探针数据,实时给出了流场攻密度的空间分布。实验表明,空流场的电子温度分布基本是均匀的;电子密度分布与流场结构紧密相关,电子密度变化在3倍之内,随着流场结值的不同2,电子密度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7.
轴对称降落伞稳定下降阶段的流场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降落伞的特点,通过3点假设(伞衣的薄膜假设、降落伞的轴对称假设和流场的定常 假设),将三维复杂流动问题,转化成二维轴对称问题,以节约计算时间。然后,建立轴对称降落伞的流体力 学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求解RNG(Renormalization Group)k-epsilon湍流模型下的N—S方程组,获 得与有关单位试验相吻合的计算结果。分析发现带顶孔的轴对称降落伞绕流和亚临界状态下带中心孔的 圆球绕流,在尾流区拓扑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轴对称降落伞模型,能够揭示降落伞流场 的本质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降落伞流场的流动机理和流固耦合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相位法曲面全场无接触三维测量的基本原理,针对为汽车车顶抗凹性能研究而制作的模拟覆盖件的外形测量要求,设计了相位法三维测量的光学成象系统与图象处理系统,并应用到汽车模拟覆盖件的外形测量,测量结果与三坐标所测结果相近,说明了该测量系统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南极长城站电离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长城站夏季电离层日变化具有Weddell海异常现象.本文利用一个一维时变理论模式,对长城站夏季电离层f0F2和hm日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我们讨论了中性风和顶部输运通量对f0F2和hm的影响,认为模拟计算得到的f0F2值比实测值要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参考电离层给出的上边界值偏大.文章最后介绍了一个获得实际的f0F2和hm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The progress on Chinese Space Solar Telescope (SST) in 2004-2006 is introduced.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are further clarified and the ground operation system has been planned. The 7 key technical problems of SST satellite platform and payloads have been tackled, which lay soli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s for engineering prototype phase of the SST project. At present the SST project undergoes evaluation by CNSA and CAS so as to enter the engineering prototype phase of the SST project if it is finally ap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