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26篇
航空   452篇
航天技术   201篇
综合类   101篇
航天   19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41.
Current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 techniques are mainly based on GPS which has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vailable GLONASS satellites during its revitalization, GLONASS observations were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o GPS-based PPP. Now that GLONASS has reached its full constellation, there will be a wide interest in PPP systems based on only GLONASS since it provides a PPP implementation independent of GPS. An investigation of GLONASS-based PPP will als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GPS and GLONASS combined PPP techniques for improved precision and reli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bservation model for GLONASS-based PPP in which the GLONASS hardware delay biases are addressed. In view of frequently changed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 (FCN) for GLONASS satellites, an algorithm has been developed to compute the FCN for GLONASS satellites using code and phase observations, which avoids the need to provide the GLONASS frequency channel information during data processing. The observation residuals from GLONASS-based PPP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those from GPS-based PPP. The performance of GLONASS-based PPP is assessed using data from 15 globally distributed stations.  相似文献   
942.
针对无人机操作手在执行任务时不能有效地识别与处置特情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树遍历分析和快照技术的无人机特情模拟训练方法,并以样例无人机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关键技术解析、通用化特情训练系统设计实现和试验.利用故障树理论,建立完备的无人机故障树模型,分析了需重点模拟训练的特情.利用快照技术,实现了不同飞行阶段训练的解耦;结合RTW(Real-Time Workshop)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视景仿真技术,完成了通用化无人机特情训练系统的开发,并成功应用于某型无人机的特情训练.给出了样例无人机操作手在不同方法下的训练结果,通过统计数据对比,表明该方法与常规的方法相比,训练效率更高,训练的完备度更好.  相似文献   
943.
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模拟紊流粘性,二阶矩-EBU紊流燃烧模型计算燃烧速率,六通量热辐射模型考虑辐射传热对两相反应流场的影响,在任意曲线坐标系下对航空发动机环形燃烧室三维两相反应流场进行数值研究。气相流场采用P ISO算法求解,液相采用颗粒轨道模型,并用PS IC考虑气液两相的耦合影响。对两种燃烧室的流场进行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该计算方法可靠,可为燃烧室性能的改善提供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944.
针对微尺度二维通道气体滑移流区的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采用滑移模型和SIMPLER数值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定热流情况下不同Kn数时通道内压力、速度和温度场的分布以及流动阻力和换热的特性.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Kn数的增大,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的程度都增加,并且影响着流动阻力的下降,但两者对于换热系数的影响趋势是相反的:速度滑移有利于提高换热系数,而温度跳跃则降低换热系数,但总体上增加了微通道中的热阻.  相似文献   
945.
差分吸收光谱法污染物连续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外—可见差分吸收光谱法 (DOAS)是一种新型在线式烟气排放污染物自动监测的可行方法 ,它在不改变被测试样成分的前提下 ,可以同时对多种气体进行连续测量。对获得的吸收光谱数据由计算机处理 ,可实时记录烟气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 ,并对未知成分的气体进行判断。介绍了基于这种测量方法的测试系统的构成。  相似文献   
946.
分析了GPS系统具有的抗干扰能力(包括抗宽带阻塞、窄带和单频噪声).针对GPS系统本身的弱点,详细分析了一些可以采用的抗干扰技术,如窄带干扰的删除方法、单频干扰的时域抵消和频域干扰抑制等,为研究GPS抗干扰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47.
通信导航一体化是未来无线系统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频谱资源。设计了一种新的一体化波形,在实现通信符号传递的同时,利用其进行时延测距进而实现相应的定位导航功能。一种联合的优化目标函数被提出,其中以星座图上的范数误差衡量通信性能,以自相关函数的加权积分旁瓣电平衡量波形的定时性能。结合一体化系统的实际,在问题求解时同时考虑了波形总功率约束和波形恒模约束,并采用变量交替迭代优化的算法进行迭代求解。最后利用数值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8.
通过建立材料动态热解情况下的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研究了PGE/ Phenolic 的动态热解对温度 场计算的影响,并将理论计算值与地面试验的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PGE/ Phenolic 考虑动态 热解能有效修正温度场计算的精度,使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949.
自动飞行控制系统(Automatic flight control system,AFCS)是现代飞机中重要的安全关键系统之一,飞行引导控制系统(Flight guidance control system,FGCS)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FGCS中的飞行模式有数十种,模式转换逻辑十分复杂,在各个模式间转换时易出现模式混淆等问题,难以对其安全性和正确性进行验证。而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形式化方法,通过对安全关键系统进行形式化建模和验证,可以提高系统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本文以典型FGCS中的自动飞行模式转换逻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制的软件工具ART(Avionics requirement tool)对其进行形式化建模与验证,并与Matlab/Simulink中的Design Verifier工具进行了验证能力和效率的对比分析。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形式化方法对FGCS的自动飞行模式转换逻辑进行建模、验证可行,所研制的软件平台具有更完善的验证能力和更好的验证效率。  相似文献   
950.
齐麟  张永涛  陈晓杰  曾擎  许娜 《上海航天》2022,39(6):161-166
针对空间环境下航天器偶发的冲击影响敏感载荷性能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振动测量系统实时连续监测载荷安装位置附近的动力学环境的方法,通过分析各测点的冲击时域响应大小及冲击发生先后顺序,初步确定冲击发生的位置。结果表明:冲击的发生以天为周期,一天之中冲击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与航天器所处轨道位置强相关,且存在2个明显的冲击高发时段。冲击很可能发生于载荷底板附近,可在地面试验中进行精确定位和完善设计。上述研究实现了在轨冲击现象的定量分析及冲击源的定位,将提升现有在轨动力学分析的能力,指导后续航天器设计,降低冲击现象对敏感载荷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