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68篇
航空   406篇
航天技术   70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1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本文提出了随机行距法抑制中高频误差的方法,理论分析了磁流变抛光固定行距法中高频误差的产生机理,通过仿真验证了随机行距法抑制磁流变抛光中高频误差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2.
将DDS(直接数字合成)与PLL(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相结合,采用多环并列流水线结构,设计出混合扩/跳频系统的载波频率综合单元。利用DDS技术可实现频率分辨率高、转换时间快等要求,利用PLL技术可实现杂散抑制性能高、扩展宽带等要求,并采用多环并列硬件结构保证了系统的跳变速度和宽频带指标。经闭环测试平台的测试,系统达到350~1800MHz带宽可变,频率跳变速度10 000跳/s可变,杂散抑制优于-80dBc。文章首先给出详细的硬件设计方案及其实现,同时理论分析了个各项指标的优化,最后给出闭环测试平台的搭建以及最终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63.
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钠荧光激光雷达自1999年至今的观测数据中选取了分布于全年26天的数据进行重力波活动的分析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武汉中层顶区的重力波活动非常频繁:26天总观测时间累计约为185.5 h,总共观测到124个重力波活动,平均发生频度为每小时0.7个波,且波的出现频度与地方时有一定关系.这些波的垂直波长主要分布在3-7km,垂直相速主要位于0.1-0.5 m/s.与国外报道的结果相比较,波长数值与分布较为一致,但相速明显较低.武汉中层顶区重力波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多波过程很频繁,多、单波过程的出现比例约为3:2.利用钠层相对密度扰动时空图方法,给出了武汉中层顶区重力波传播和破碎现象的典型结果.还利用单色波模型对部分钠层数据进行了单色波相关参数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4.
发动机进气道水滴撞击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某发动机进气道的防冰系统设计,对进气道的水滴撞击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对进气道流场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差分法对水滴运动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得到了水滴运动轨迹,从而确定了水滴的撞击极限、总收集系数和局部水收集系数等水滴撞击特性参数;此外,还研究了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及水滴半径对水滴撞击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滴撞击极限、总收集系数和局部水收集系数随飞行速度的减小、飞行高度的增加或者水滴半径的增加而增大.这些为进气道的防冰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5.
在弹载无线制导系统中,由于导弹的高动态特性,导致接收机所接收信号具有显著的多普勒频移。通常围绕载波频率跟踪环路的研究多在低动态环境下开展。针对高动态、低信噪比环境下接收信号的载波捕获与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频率修正环节的载波频率跟踪环路,并重点分析了环路中叉积自动频率跟踪算法和高阶环路滤波器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环路能够完成高动态环境下的频率跟踪。  相似文献   
166.
飞机全电刹车系统机电作动器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来多电飞机发展的关键技术全电刹车系统机电作动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介绍了全电刹车系统的组成结构,建立了全电刹车系统机电作动器、无刷直流电机及全电刹车系统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7.
徐磊  常海萍  常国强  张镜洋 《推进技术》2006,27(3):248-251,265
对叶片弦中区内部“冲击-气膜出流”冷却方式中气膜孔附近壁面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取气膜孔前后三倍气膜孔径范围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冲击间距及冲击孔与气膜孔沿流向相对位置对其换热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对气膜孔前后局部范围,存在最佳的冲击间距与气膜孔径比;同样,对气膜孔前局部范围,也存在最佳的冲击、气膜孔沿流向相对距离与气膜孔径比;随着冲击孔与气膜孔相对距离的增大,冲击对气膜孔局部换热影响变小,气膜“溢流效应”突出,越靠近孔的地方换热越强。  相似文献   
168.
粉末气溶胶抑制热喷流红外辐射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引言任何绝对温度高于0K的物体都能产生波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0.76~1000μm的红外波。红外波在大气中传播时,会因各种气体分子和悬浮微粒的吸收与散射作用而衰减,理论上称之为消光特性。粉末气溶胶就是由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当红外线穿过到气  相似文献   
169.
给出了一种根据 Riemann问题的解 ,计算网格单元边界处的守恒量通量的方法。该方法不受网格单元形状的限制 ,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实际计算表明 ,采用这一方法在自适应无结构网格上求解 Euler方程 ,对于复杂的流动细节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并且使用多重网格法能够加速收敛  相似文献   
170.
对叶片弦中区内部有、无冲击射流的气膜出流冷却方式中,冷气侧气膜孔局部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无冲击射流时,主要研究了来流雷诺数、气膜出流与横流密流比的变化对气膜孔局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膜孔局部的换热均随两者的增加而强化,且孔后的换热要好于孔前的换热,越靠近孔的地方换热越强,并对倾角为30°和90°时气膜孔的“溢流效应”进行了比较。有冲击射流时,改变冲击雷诺数、横流射流密流比等流动参数,通过对数据整理得出了这些参数对其局部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