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航空   922篇
航天技术   336篇
综合类   146篇
航天   64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07篇
  1984年   92篇
  1983年   109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2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1994年2月21日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mp-8,Geotail和Goes-6等卫星资料,研究了1994年2月21日0900UT到达地球磁层的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期间,从太阳风向磁层传输能量的有关问题.结果指出:(1)南向行星际磁场(IMF)的长持续时间不是太阳风向磁层输能的必要条件.南北振荡的,较强IMF也能产生显著的能量传输;(2)行星际扰动磁场通过弓激波和磁层顶后扰动磁能增加,增幅将近5倍;(3)在磁层内扰动磁场的Bz分量在1×10-4Hz附近显著被吸收.这一低频扰动磁场可能是磁暴期间导致氧离子和质子等环电流粒子向内扩散并被加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2.
对流层顶变化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位于8-25km高度之间,是大气中一个很特殊的区域.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下平流层,在下平流层臭氧的含量发生一个很小的变化,就会对气候和地面的紫外辐射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作为气象参数的对流层顶,是充分混合、缺乏臭氧的上对流层和层结稳定、臭氧丰富的下平流层之间的边界或过渡层,其变化对臭氧总量和分布有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本文使用二维模式模拟研究对流层顶变化对臭氧在UT/LS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流层顶的季节变化对UT/LS的臭氧分布有明显的影响,臭氧的局地变化可以超过10%在冬季北半球中纬度对流层顶高度升高1km时,模式结果表明对臭氧分布的影响比较显著,局地变化可超过6%,但是对臭氧总量的影响较小,变化不超过5DU,小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3.
高红  徐寄遥   《空间科学学报》2006,26(4):250-256
分析了2000年和2001年期间52°N地区OI5577气辉强度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利用由 OI5577气辉强度反演原子氧浓度峰值的方法反演出原子氧浓度的峰值,分析了峰值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OI5577气辉强度的夜间变化特征随季节变化, 2000年春季的夜间强度最大值出现在0000LT 之后,夏季和秋季的出现在0000LT之前,冬季的出现在0000LT,2001年春季和秋季的夜间强度最大值出现在0000LT之前,夏季和冬季的出现在0000LT;OI5577气辉强度在2000年2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出现最大值,在2001年9月份有最大值.就主要特征而言,反演出的原子氧浓度峰值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与OI5577气辉强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4.
4 空间运输系统4.1 以地球轨道为目的地的运输□□下一世纪航天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拥有高性能、高可靠和高效费比的空间运输系统。因此,这一航天领域的发展理应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采购空间运输系统需要相对较高的初期投资。如果市场没有前景,这些投资就不值得。这是典型的鸡与蛋的关系。过去几年中,许多研究人员的调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告许我们如何去开发下一代的空间运输系统和它们该是怎么样的。除了美国的航天飞机外,现在所使用的所有空间运输系统都是成本相对较高的一次性使用系统。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85.
2000年3月17日,铱星公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买主终于宣布破产。 铱星座始建初期就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它以先进的航天技术为依托,在现代通信领域竖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铱星座的建成,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与外界任何方式的通信,使我们渴望已久的全球通信成为现实。但是,再高新的技术也要经过市场的检验,铱星手机的高昂收费使使用者望而却步,因而铱星公司到它宣布破产时也只有6.5万用户。再者,铱星设计时系统选择的频率与射电天文学家监视羟基分子的特征频率很接近,对天文工作有很大干扰,因此必须每天提供8个小时的无干扰时间,这无疑造成了铱星电话的又一大弊端。高投入、低回馈的经营使铱星公司不堪重负,最终宣布破产,并计划用两年的时间使卫星离轨,进入大气层烧毁。 但是,也许是铱星的经营者们没有想到的,在天上运行的66颗铱卫星,为世界各地的夜空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能发出比天空中最亮的星星都亮得多的闪光。任何人,不论对星空熟悉与否,不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朝向正确的方向看,都会看到耀人眼目的铱星闪光。当我们哀叹铱星计划失败时,只有铱星的闪光依然美丽如昔,为此,我们特别刊登美国航宇局约翰逊空间中心的Paui D.Maley特别为中国爱好者撰写的文章。让我们在有限的两年时光里,看  相似文献   
186.
早在2007年5月22日,中国第一次公布其研发的首颗火星探测器将同俄罗斯航天器"火卫一土壤"探测器一起发射飞往火星.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命名为"萤火一号".其模型曾在上海航展开幕前夕展出.  相似文献   
187.
. 《推进技术》2000,21(6):24-24
198 8年 10月 ,NASA用DeltaⅡ火箭将深空 1号 (DS1)航天探测器送上了太空 ,验证了包括离子推进系统在内的 12项具有风险的新技术。DS1的离子推进系统是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计划用于彗核采样返回任务的“基本型”推力系统 ,正式称谓为NSTAR ,即NASA太阳电推进技术应用准备系统 (NASASolarelectricpropulsionTechnologyApplicationReadinesssysteem)。NATAR用一个阴极产生电子 ,电子与氙气碰撞并使其电离。然后氙离子经静电加速通过栅极喷出…  相似文献   
188.
红外隐身材料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国内外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构成红外隐身材料的填料、树脂的研究现状以及近年来开始重点研究的红外兼容型多频谱隐身材料,并且指出了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9.
背景视景模拟定义为载人飞行器“观察窗中所见外景的综合再现……”。再现的信息内容范围可包括从给予飞行模拟器驾驶员为完成一定飞行任务所必要的视觉景象,到将感兴趣的宇宙间任意部分景象带入飞行员的视野中。到目前为止,在不同飞行状态下为完成各项飞行任务所必须的各项视觉景象尚未很好地分类或确定。因此,视景模拟系统的趋向是在目前技术所允许的范围内,如同繁多的目视景象一样,能为目视信息的选择提供尽可能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0.
由于各种原因,在制作光学多层膜系时,各层的厚度都偏离理想数值,结果常常造成滤波器性能不佳。本文介绍以监控单色透射率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这些误差的无吸收多层膜镀制方法。在各层膜沉积之后,计算机程序给出实际监控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推导出膜层的厚度。之后,通过其余层的厚度变化,计算程序可使系统性能最佳化。我们对在玻璃上制作的七层中性分光镜进行了数字和试验研究。本文提供在玻璃上镀 AR 层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