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72篇 |
免费 | 11010篇 |
国内免费 | 129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2029篇 |
航天技术 | 4379篇 |
综合类 | 150篇 |
航天 | 34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4篇 |
2024年 | 223篇 |
2023年 | 213篇 |
2022年 | 307篇 |
2021年 | 369篇 |
2020年 | 444篇 |
2019年 | 1205篇 |
2018年 | 1529篇 |
2017年 | 1374篇 |
2016年 | 1413篇 |
2015年 | 1269篇 |
2014年 | 1270篇 |
2013年 | 1324篇 |
2012年 | 1257篇 |
2011年 | 1309篇 |
2010年 | 1192篇 |
2009年 | 1384篇 |
2008年 | 1320篇 |
2007年 | 966篇 |
2006年 | 740篇 |
2005年 | 616篇 |
2004年 | 601篇 |
2003年 | 641篇 |
2002年 | 540篇 |
2001年 | 588篇 |
2000年 | 443篇 |
1999年 | 502篇 |
1998年 | 511篇 |
1997年 | 388篇 |
1996年 | 411篇 |
1995年 | 448篇 |
1994年 | 439篇 |
1993年 | 342篇 |
1992年 | 368篇 |
1991年 | 394篇 |
1990年 | 346篇 |
1989年 | 488篇 |
1988年 | 293篇 |
1987年 | 172篇 |
1986年 | 132篇 |
1985年 | 287篇 |
1984年 | 226篇 |
1983年 | 192篇 |
1982年 | 212篇 |
1981年 | 300篇 |
1980年 | 82篇 |
1979年 | 63篇 |
1978年 | 76篇 |
1975年 | 71篇 |
1974年 | 6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91.
为了研究Ni-Ti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行为,文中通过分离式Hopkinson杆实验装置分别对不同Ni-Ti形状记忆合金试样进行了动态拉伸和压缩试验。实验温度从291~573 K。从不同应力状态和试验温度的试验结果分析中发现: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屈服应力和位错屈服应力均随着试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同一Ni-Ti形状记忆合金压缩状态下的相变屈服应力和位错屈服应力均明显高于其拉伸状态下的相变屈服极限和位错屈服极限;而且对于同一Ni-Ti形状记忆合金,变形后材料的逆相变起始温度比变形前材料逆相变的起始温度高,且应变率越高,逆相变起始温度增加的越快。 相似文献
592.
593.
为了研究不同进口截面对液力透平内压力脉动的影响,利用CFX软件对一单级液力透平进行非定常数值计算,通过设置监测点,计算各监测点在不同进口截面下的压力脉动,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其压力脉动计算结果做相应分析,分析各监测点处压力脉动的时域和频域分布.结果表明:蜗壳内在大蜗壳进口下,随着蜗壳进口直径的增加,每个监测点处的压力逐渐增加,而在小蜗壳进口下,每个监测点处的压力逐渐减小.在距离蜗壳收缩管较远处,大蜗壳进口下的压力脉动较小,而在距离收缩管较近处,小蜗壳进口下的压力脉动较小.在叶轮内不同进口截面压力脉动的差异在同一时刻从进口到出口逐渐减小.尾水管内在小蜗壳进口下尾水管进口处的压力脉动最大. 相似文献
594.
595.
振动陀螺是一种利用哥氏效应检测角速度的传感器,其谐振子的结构精度和阻尼均匀性限制了陀螺性能的提升。为减小谐振子结构与支撑锚点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全新概念的磁悬浮振动陀螺。该陀螺利用电磁悬浮的方法将谐振子悬空,从而简化了谐振子为无支撑锚点的集中质量块,降低了其结构精度要求,消除了机械结构阻尼,最终达到提升陀螺性能的目的。基于经典振动陀螺模型,理论分析了磁悬浮振动陀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说明了谐振子误差对陀螺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了新型磁悬浮振动陀螺的结构,并对该结构的磁感应强度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悬浮质量块振动稳定,具有较好的磁场均匀性。最后对陀螺样机进行了测试,其固有频率为20Hz,标度因子约为1.6mV/[(°)/s],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磁悬浮振动结构的陀螺效应。 相似文献
596.
雷达导引头是反舰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综合能力的评估是一个多因素综合评判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基于联系度的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评估模型,并提出了联系度的比较规则。最后,评估得出了国外几种典型的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的优劣排序。 相似文献
597.
598.
599.
600.
结合次流控制的壁面鼓包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一种结合次流控制的壁面鼓包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方法,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次流控制与壁面鼓包相结合,利用鼓包前后存在的压差,将激波入射导致的分离区内的低能流引入鼓包下方的引流腔,在减少分离包内低能流的同时,促进分离包的再附着,有效地缩小了激波入射导致的边界层分离,改善了通道内的流动状态,降低了流动损失。同时,将引流腔中的气流从鼓包下游的吹气缝中喷出,对当地边界层起到了一定的能量补充效果,并避免了捕获流量的损失。相较于现有的壁面鼓包控制方案,结合次流控制后可以在较大激波入射范围内实现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通道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的最大改善幅度可以达到5%以上。此外,将引气缝布置在鼓包迎风面,并且当单条引气缝的宽度和间距固定不变,而引气缝总宽度和单条引气缝宽度之比不大于3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