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3篇
航空   188篇
航天技术   35篇
综合类   19篇
航天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2.
结合本单位工程实践,论述了在对电子元器件进行老化筛选中开展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应重点控制的环节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3.
高超声速安定面/舵面干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高超声速乘波体飞行器的稳定性及操作性,针对安定面/舵面组合体的绕流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求解RANS方程,对Ma=6时安定面/全动舵组合体关键参数对舵效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并对流动机理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安定面与全动舵间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是影响舵效的关键参数。分析干扰流场可知,全动舵主要受到安定面尾迹、激波系及翼尖涡的干扰。其中,安定面尾迹对舵面干扰最大,故全动舵应尽量避开安定面尾迹。  相似文献   
204.
利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高超声速舵面前缘半径对气动力/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高超声速热流计算中对壁面网格的要求,生成了适合于热流计算的结构化网格。首先以圆柱和钝双锥高超声速的粘性绕流数值模拟为例,验证了网格生成方法的可靠性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以六边形翼型为基准开展了高超声速下舵面的前缘半径对升阻特性和热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研究表明,增加前缘钝化半径可有效降低热流密度峰值,热流密度峰值随着前缘半径增加先急剧下降,而后渐趋平缓;升力系数随前缘半径的增加呈近线性减小趋势,阻力系数随前缘半径的增加呈近线性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高超声速舵面设计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5.
超声振动对钛合金铆钉压铆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钛合金和大直径铆钉铆接困难的问题,在压铆工艺上引入超声振动激励装置。以NAS1097U5-6钛合金铆钉为对象,采用试验与仿真结合的分析手段。研究表明:超声振动技术能有效降低铆钉材料变形抗力20%,并随着振幅的增加其降低效果更明显,且未改变材料性能;通过仿真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认定了仿真分析手段的有效性,为后续超声振动辅助铆接工艺参数仿真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6.
论述了对进口军用电子元器件进行质量与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管理程序,提出了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7.
208.
遥科学—提高空间技术效益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明 《宇航学报》1995,16(1):24-29
本文讨论了遥科学的起源及其相关技术,特别是遥科学与空间搭载实验的密切关系;描述了遥科学的基本内容和遥科学实验台的基本结构;在综述国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开展遥科学研究的意义,可行性和技术途径。遥科学是对现有相关技术的集成和提高,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现实可行技术。  相似文献   
209.
本文讨论了空间机器人的特点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必要性.总结了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信息的表示和融合方法,传感器的布置,启用传感器的策略和执行融合过程主计算机体系结构.最后给出了一个智能装配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实例.  相似文献   
210.
 <正> 我国在飞机寿命问题上,有按疲劳处理的,也有按断裂力学处理的,办法不一。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通知的精神,抓紧搞好规划的时刻,弄清疲劳和断裂的关系以及安全寿命和损伤容限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中提出用断裂控制设计来代替疲劳寿命的设想,是否适合我国当前情况,能否“多快好省”,请同志们讨论指正。一、疲劳和断裂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