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篇
航空   144篇
航天技术   24篇
综合类   22篇
航天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71.
本文分析了“热能去毛刺”新工艺的加工成本,并将其与手工去毛刺做了比较,讨论了该工艺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72.
本文阐述了气相沉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括了此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还注意到了研究领域中的动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273.
274.
参考气动弹性剪裁思想,通过将充气翼内部气梁沿展向偏转一定角度设计一种新型斜掠气梁充气翼。针对充气翼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需要对考虑周围空气影响的湿模态进行分析,在考虑空气附加质量影响和流场对于系统刚度贡献的前提下,发展了一种针对柔性充气结构湿模态快速建模分析的附加质量-刚度法。在柔性充气管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传统直梁充气翼和斜掠气梁充气翼湿模态的仿真研究,并与地面振动试验(GV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充气翼湿模态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充气翼结构固有频率随充气内压上升而增加,同时相比于传统直梁充气翼,斜掠气梁充气翼第1阶与第2阶模态具有更低的固有频率之比,且弦向模态能够显著消除,对改善充气翼飞行器的气弹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5.
要勇  郭林  颜剑  董晓彤 《遥测遥控》2022,43(5):82-88
随着航天遥测任务对机动性和防护性要求越来越高,车载大型遥测天线开始尝试安装在方舱内,运输时可以收藏防护,工作时可以展开,并要求在车辆运动过程中进行工作,实现通信要求。方舱开盖机构是作为消除风沙雨雪等环境负载影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车载大型遥测天线可靠性的一项重要举措。开盖机构能够自动开启和闭合,满足大型遥测天线工作需求,收藏状态能够对大型遥测天线起到防雨、防尘和防撞击等防护作用。由于大型遥测天线尺寸跨距大,又受铁路、公路运输的限制,导致常用的开盖机构设计空间受限制,并大幅增加了方舱开盖机构防护难度。针对上述问题,介绍了一套车载大型遥测天线新型方舱开盖机构的设计,将舱顶的顶板从左右方向分为两块,左右翻转打开。为了完全不影响天线的工作,方舱左右壁上部的立板也随着顶板一起翻转,顶板和立板翻转后,均与左右舱壁贴合,保证开盖机构打开后,整车宽度尺寸不影响车辆的公路运输性。该开盖机构采取电动推杆和钢丝绳绞盘方式进行自动开盖和闭合,并对机构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电动推杆和钢丝绳绞盘选型确认。新型方舱开盖机构既实现了方舱顶盖的自动开启和闭合,又满足了大型遥测天线的车辆运输和运动过程中的通信要求,有效实现防护功能,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76.
为实现高效测量,减少多种类型被测器件导致的测量参数设置复杂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微波网络S参数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采用C#多线程、模块化结构设计出S参数自动校准软件,对S参数测量系统建立被测器件的类型、标准件的参数以及测试流程等数据库,同时建立被测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模型。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结合自动校准软件实现反射参数与传输参数的测试,通过试验可发现,采用自动化校准软件的测试结果与手动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77.
针对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切换下的协同制导问题,提出了一种预定时间协同制导方法(PTCGL),以保证拓扑切换下的预定时间分组收敛。首先,建立三维飞行器协同制导模型和拓扑切换下的分组协同架构:组间利用小组领队飞行器之间的协作实现分组配合,组内则通过有向通信实现组协同。随后,在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切换的情况下,结合牵制控制和预定时间理论,基于M矩阵假设的牵制分组误差和预定时间尺度函数提出拓扑切换三维预定时间协同制导律。进一步,考虑拓扑切换驻留时间,利用Lyapunov理论证明在通信拓扑切换的情况下,该制导律可实现预定时间收敛。最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协同制导方法可实现在拓扑切换下的预定时间收敛、保证分组协同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