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航空   55篇
航天技术   22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体化、轻量化卫星承力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承力筒是卫星结构的关键部件。文章首先介绍了一种轻量化的蜂窝夹层结构承力筒,一体化设计了柱段和锥段,优选了蒙皮铺层;随后详细阐述了承力筒的主要工艺流程,给出了制造结果;在通过模态试验、振动试验等验证后,该承力筒成功地应用于某卫星上。最后,文章给出了该承力筒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在人类的语言交流中,成语往往是翻译的难点。为了提高成语的翻译水平,对成语的译法进行了分类的研究。指出了中西方文化对成语翻译的影响,提出应先区分中西方文化的相通或不同,并依据各种成语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分别运用死译、直译、活泽和意译等译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43.
为了研究高温环境碳/碳复合材料面内剪切疲劳特性,以含防氧化涂层的[±45] 4S 铺层碳/碳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 室温和700 ℃下的拉/拉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碳/碳复合材料面内剪切剩余刚度变化呈横向的“S”形,对比室温环境,在700 ℃下 碳/碳复合材料面内剪切疲劳在中期损伤时的刚度降低趋势更为明显,在室温时发生疲劳断裂的剩余刚度为初始刚度的82%,而 在700 ℃下则降低至初始刚度的68%;在室温环境下碳/碳复合材料在33%和66%循环数后的面内剪切剩余强度分别为初始强度 的95.20%和85.70%,当温度升高为700 ℃时,分别为96.43%和85.59%。基于损伤因子的刚度和强度表征,考虑温度、应力水平的 影响,建立了碳/碳复合材料剩余刚度、剩余强度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试验数据,高精度地获得了室温和700 ℃下碳/碳复合材料面 内剪切疲劳剩余刚度、剩余强度理论曲线,为后续复杂碳/碳复合材料结构件疲劳寿命预测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44.
电磁阀是组成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部件,其响应的快速性是制约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根据某型航空电磁阀的设计原理构建了一种电磁阀数学模型,并使用设计参数及实际的试验、试车数据对所建成的航空电磁阀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所设计的电磁阀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动静态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的航空电磁阀优化方法,并对电磁阀的线圈匝数、阀芯质量、工作气隙的宽度和模型管直径等4个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证实,相比于原设计方案,参数优化后的电磁阀开启响应时间缩短了50%,关闭响应时间缩短了45.4%。  相似文献   
45.
结合液体火箭爆炸特征和相关的工程计算方法,经适当的假设建立了计算运载火箭爆炸碎片散布范围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出了某型号运载火箭主动段爆炸碎片的散布范围。  相似文献   
46.
一、概述 2003年9月国际民航组织第11次航行会议通过了全球空中交通管理(Global ATM)的运行概念,确立了全球空中交通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将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新一代空管系统也是我国新一代民航运输体系的核心之一,其目标是在20年的时间内,建立空地一体化的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模式和技术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7.
蜂窝夹层结构常见制造缺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蜂窝夹层结构已成为卫星结构设计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材料。基于蜂窝夹层结构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注重工艺控制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对蜂窝夹层结构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条件不当造成的缺陷和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8.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绕、落、巡"的探测任务.火星探测任务的进入、下降及着陆段(Entry,Descent and Landing,EDL)是整个任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基于该过程中继通信任务特点,介绍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为适应EDL段通信任务时序复杂、高自主性、黑障现象以及...  相似文献   
49.
以一种新型的PWM控制器-ISL6752为核心,对其控制机理进行分析,在Simplorer7.0仿真平台基础上建立了其内部关键子模块的模型,进行理论设计与系统综合仿真,并以一台48V/20A的原理样机为例进行验证对比,其模型对于原理性分析以及设计控制网络的参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0.
利用脉冲星极其稳定的自转频率可以形成一种天文时间基准,部分毫秒级脉冲星的稳定度甚至超越了原子钟,但其观测稳定度易受多种噪声源的影响。一般来说,不同的脉冲星的噪声大部分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以通过加权综合和滤波算法构建综合脉冲星时,有效去除计时残差中的噪声。针对此问题,采用10颗毫秒级脉冲星的国际脉冲星计时阵列(international pulsar timing array, IPTA)数据进行了稳定度评估分析,其中7颗脉冲星的观测数据长度在10年以上。综合考虑单颗脉冲星稳定度评估的结果和观测数据的长度后,筛选出了4颗脉冲星用于构建综合脉冲星时。同时对比了经典加权算法、小波分解算法和维纳滤波算法的综合脉冲星时稳定度结果。结果表明:脉冲星的长期稳定度优于短期稳定度,2颗脉冲星在1年处稳定度达10-15量级,8颗在1 000天处也达到了10-15量级,其中PSR J1600-3053在5年处稳定度达到了最佳,为7.023×10-16 。此外,三种算法中,维纳滤波建立的综合脉冲星时稳定度最佳,在5年处达到了1.502×10-15,优于参与构建的其他所有脉冲星的5年稳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