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0篇 |
免费 | 264篇 |
国内免费 | 13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63篇 |
航天技术 | 180篇 |
综合类 | 165篇 |
航天 | 4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GPS推动了导航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推动了导航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陈肇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荆其一陈宙(北京川页电气公司)1GPS系统的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建成是导航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利用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来进行定位,整个系统由导航卫星、地面控制站和... 相似文献
412.
空管自动化系统是空中交通管制员管理空中交通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对多雷达信号进行处理,并将雷达信号与飞行计划动态相关联,使得管制人员面对雷达显示器就可以了解空中交通的实时动态,所管制航空器的具体方位、高度和预计飞行方向等。随着空中流量的不断上升,管制人员的任 相似文献
413.
414.
和平号是20世纪人类建造的最大的太空工程,也是唯一能永久载人的空间站,由于超期服役和经费问题,和平号几乎成了即将坠落的“人造天宫”。 相似文献
415.
416.
基于等效模型的流体动压指尖密封动力学及泄漏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流体动压指尖密封系统因其结构和工况条件的复杂,无法完整描述其动力学特性和泄漏性能。针对这一情况,通过有限元仿真试验,分析流体动压指尖密封系统动力学参数与指尖密封结构工况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等效流体动压指尖密封系统弹簧-质量-阻尼的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实现流体动压指尖密封的动力学和泄漏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合理选择结构和工况参数,就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动力学和泄漏性能的流体动压指尖密封系统。所提出的等效动力学模型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流体动压指尖密封这一复杂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条件。通过与国外数据的对比,证明该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和提出该模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17.
轴承腔油滴沉积特性及油膜流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轴承腔的润滑和换热设计依赖于对腔内油气两相流动和换热状态的准确理解。针对先前研究工作的不足,在包含油滴碰撞腔壁热量交换、沉积热量以及油膜温度即考虑温度效应的条件下,开展了油滴沉积特性及油膜流动特征分析。首先分析了单个油滴碰撞腔壁沉积特性,确定了油滴的沉积质量、动量和热量。其次在考虑油滴尺寸分布的条件下,通过离散油滴尺寸范围的方式确定了腔内所有油滴碰撞腔壁的沉积油膜质量、动量和热量。最后借助力学平衡和质量守恒条件,以上述参数为基础计算了腔壁油膜温度以及速度和厚度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转子转速的增加,油滴的质量、动量和热量沉积率有所降低,一次沉积油膜质量、沉积油膜动量、沉积油膜热量以及油膜速度均有所增加,而油膜厚度降低。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提出的轴承腔油滴沉积特性及油膜流动特征分析方法是较为可靠的,并且考虑温度效应使油膜厚度的计算更为准确。分析工作为轴承腔的润滑和换热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18.
419.
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XNAV,X-ray Pulsar Based Navigation)能够为航天器提供自主的定位服务,但是XNAV存在精度较差,且受航天器钟差和脉冲星时间模型误差的影响而产生近似常值偏差的缺点.分析与仿真指出,在采用XNAV单独导航时需要2颗脉冲星可达到完全观测,而采用XNAV和星间观测的组合导航时仅需要1颗脉冲星即可达到完全观测,同时组合导航能够将轨道修正的精度提高10倍以上,并将由于常值偏差造成的估计误差抑制在0.2 m以内.在现实的噪声设定下,采用标准XNAV单独进行轨道修正,仅需要两颗脉冲星即可取得50 m以内的估计精度;而采用组合导航时,在单脉冲星的导航方案下,系统的估计精度为5 m以内.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单脉冲星导航的组合导航,是一种高精度、低需求,容易实现的卫星轨道估计方案. 相似文献
420.
为分析均匀圆形天线阵产生与接收涡旋电磁波时的误差特性,研究天线阵元激励相位存在高斯分布误差、量化误差以及单个阵元误差时产生的涡旋电磁波幅相特征,计算轨道角动量模态并给出准确辨认模态时的各误差阈值,分析接收阵列与产生阵列不平行时的幅相分布.仿真结果表明,在各类相位误差条件下,涡旋电磁波主瓣幅度由环状变得不规则,相位在主瓣宽度内保持良好,轨道角动量模态在小倾斜角接收误差下不能辨认.研究结果说明涡旋电磁波对各类激励相位误差具有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对倾斜角接收误差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将为利用涡旋电磁波实现多路复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