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5篇
航空   221篇
航天技术   61篇
综合类   92篇
航天   1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郑南昌 《火箭推进》2005,31(4):58-62
试验系统可靠性是以系统各元器件的可靠性来保证的,所以对于系统、设备所构成的某个部件(器件)从理论上进行可靠性分析、讨论,并加以认识和重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中针对某型号发动机试车台控制系统使用的继电器进行了可靠性论述与分析,主要从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方面进行失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2.
对控制力矩陀螺电源的控制器进行研究,基于对线性控制器及非线性控制器的分析,设计了线性-非线性协同控制器并搭建硬件模型,在电源系统动态调整阶段采用非线性控制器,在稳态阶段采用线性控制器。该方案较单一线性控制器提升了电源系统的动态性能,并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对该鲁棒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搭建实物,通过实验验证了相较线性控制器,使用协同控制器的电源模块在控制状态切换时,下冲量与调节时间分别减少了45%及58%,证明了该协同控制器能够有效提升CMG电源系统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73.
跨介质航行器是一种可在空中与水中两栖巡航并能自由穿越水气界面的新概念海空两栖无人运动平台,需要具备良好的入水和出水性能及较小的水下流体阻力。采用两种生物组合仿生的设计思想,利用全自动三维影像扫描仪获取具有优良入水性能的翠鸟头部和龙虱身体的形体特征点云数据,应用傅立叶级数拟合方法拟合特征曲线,设计了一种跨介质航行器流体动力外形,为减小航行器入水冲击载荷、降低水下航行阻力提供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4.
基于精确伪距率观测模型的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泰勒公式及函数矩阵的基本定义出发,推导了考虑位置误差相关项时,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精确的伪距率观测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使用精确伪距率观测模型的伪距、伪距率交替组合导航系统,其位置误差能更好地跟踪GPS系统位置几何误差系数,能更真实地反映载体的短期位置误差,更适用于对航天器或大气飞行器短期位置导航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如把航天飞机或大气飞行器作为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等遥感器的载体)。  相似文献   
75.
空间模拟碎片释放装置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技术的演示验证试验,提出了一种空间模拟碎片释放装置的技术方案:由模拟碎片及分离解锁装置组成。模拟碎片不具备任何合作特征,最初通过压紧杆与分离解锁装置相连,释放时由火工切割器切断压紧杆,模拟碎片在压缩弹簧的驱动下与分离解锁装置分离。最后,通过静载、模态、运动特性分析及分离解锁试验验证了该释放装置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6.
代斌  刘琪  郑友友  梁燕  范亮亮  赵亮 《推进技术》2019,40(12):2641-2654
介绍了在轨航天器液体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首先简要介绍了造成微重力条件下液体推进剂剩余量测量困难的原因;接着回顾了液体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技术的发展脉络,将其技术发展分为技术萌芽、技术成熟和新技术探索三个阶段;然后从基本原理、误差分析、研究进展等方面综述了常用的簿记法(Book-Keeping,BK)、压力体积温度法(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PVT)和热量激励法(Thermal Gauging Method,TGM)等液体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技术,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液体推进剂在轨剩余量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一是利用不同测量技术在不同卫星寿命期间具有不同测量精度的特点,将多种测量技术进行结合,以提高整体测量精度;二是开发适用于卫星全寿命周期高精度测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7.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钨丝作为暴露电极,其推力效率最优;且随着电极直径从d=0.3 mm减小到d=0.08 mm,DB...  相似文献   
78.
针对采用GPS/INS的复合制导炮弹,采用比例导引作为末制导的导引规律,从制导炮弹弹体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出发,进行了低成本组合导航系统的设计,建立了惯导系统的误差模型。针对位置、速度的组合方式,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完成了组合导航系统的信息融合。根据超远程炮弹的弹道特点,进行了末制导段过重力补偿设计。全弹道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制导控制系统性能良好,可以精确地将制导炮弹导引到目标捕获区,实现以小脱靶量、大落角对目标的攻击。  相似文献   
79.
带不同凹腔结构涡轮问燃烧室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推进效率和满足低排放的要求,提出了1种基于涡轮内补燃增推循环的超紧凑燃烧室──涡轮间燃烧室。建立了3种带不同轴向凹腔(AC)结构的TIB模型,比较了3种模型的流动性能和燃烧性能。计算结果表明:TIB的燃烧效率高达99.3%,AC结构的改变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小,但对温度场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0.
 以含内变量的不可逆热力学基本原理,最小强度原理、正交性流动法则,以及Hill所定义的有效应力等为基础,引入含内损伤变量的比自由能和塑性势,建立了正交各向异性韧性材料的损伤模型和损伤演化方程。并用正交各向异性板材破坏成形的实验数据对本文所建立的损伤演化方程作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和损伤演化方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