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52篇
航天技术   18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旋转光滑U形通道内流动和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值模拟了旋转状态下涡轮叶片U形内冷通道湍流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分析了流阻和换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旋转状态下哥氏力、离心力和浮升力的共同作用使得流场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旋转强化了换热,减小了流阻.但旋转使得换热在各个面换热能力分布不均,增加了温度梯度.   相似文献   
32.
旋转蛇形通道内冷气流动和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具有近真实发动机参数的涡轮叶片蛇形内冷通道,数值模拟了旋转状态下光滑、前后缘带肋及环肋结构的内流场和温度场分布,对比分析了其流动和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带肋通道各面换热均明显好于光滑面通道;旋转对各通道进气段的影响比出气段明显;哥氏力在环肋通道中产生了最为强烈的截面二次流;光滑通道出气段换热受弯管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3.
涡轮叶片微小通道气膜新型复合冷却结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一种应用于涡轮导向器叶片的微小通道气膜新型复合冷却结构.重点是对微小通道和气膜孔的新型复合冷却方法进行结构设计并进行结构优化,探讨不同的冷却结构形式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复合冷却结构对冷却效率和压力损失的影响不同;在所设计的几种复合结构中,分枝小通道结构在平衡冷却效率和压力损失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所计算的几种复合结构的结果都显示,微小通道气膜新型复合冷却结构的冷却效率高于铸冷叶片的冷却效率,冷却效果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4.
亚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动力黏度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经典的毛细管测量流体黏度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测量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单相介质流体黏度的方法及实验设备.经过误差分析,该方法具有1.009%的测试误差.利用该方法对蒸馏水的动力黏度(2 MPa,295~400 K)进行了标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动力黏度测量的平均偏差小于0.715%,其最大偏差不超过2.3%.然后对国产航空煤油RP-3在压力0.1~2 MPa下,温度为298~744 K下动力黏度进行了测量.该方法适用于均一的牛顿流体.   相似文献   
35.
波形隔板形状对通道流动和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基于波形隔板结构涡轮叶片尾缘复合通道的换热和流阻特性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直隔板和三种不同折角的波形隔板结构,研究波形角度对通道中流动和换热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波形隔板结构折角越小,对整个通道,换热越好,尤其是对于第1通道,换热增强最大可达30%;同时折角越小,通道的流阻系数越大;从换热和流阻的综合效果来看,150°折角波形隔板结构和直隔板结构(180°折角)相当,120°折角和90°折角波形隔板结构的综合换热效果比直隔板结构的略大.   相似文献   
36.
针对涡轮叶片的蛇形内冷通道内流阻特性的研究,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旋转涡轮叶片内冷通道换热实验台上构建了旋转工况的测压系统.该测压系统具有高精度、多路选通、高压高旋转数等特点.在通道进口雷诺数从20000~70000,旋转数从0~1.025的范围内,实验研究了旋转状态下,冷态与热态流场下方形截面光滑U形通道流阻系数.实验结果与国外同类实验对比验证了构建的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和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低雷诺数下静止工况的流阻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并在雷诺数增大到一定值后转而减小.冷态下流阻随旋转数增大而增大,低旋转数下旋转对热态流阻影响并不显著,高旋转数下热态流阻随旋转数增大而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37.
气膜出流对叶片内表面换热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和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用实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气膜出流对通道内壁换热系数分布的影响,研究的重点是在三维湍流状况下气膜孔间距比的变化和进气雷诺数等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湍流对流换热系数比层流换热系数有数量级上的增加,换热系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孔间距比的变化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不是单调的,内壁的换热特性在孔的间距比变化时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8.
多组分碳氢燃料RP-3导热系数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经典的瞬态热线法原理,设计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测量多组分碳氢燃料导热系数的实验装置.对无水乙醇、甲苯及高压氮气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液相导热系数最大偏差在1%以内,气相导热系数最大偏差在3%以内.进而对国产碳氢燃料RP-3导热系数进行了测定,温度范围298~430 K,压力范围0.1~5 MPa.改进和完善了超临界压力下流体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39.
在雷诺数为25000、旋转数为0.24、密度比为0.07~0.22的范围内,以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了旋转方通道内三维流场及换热分布,与公开文献中的换热实验结果进行的对比表明,低雷诺数k-ω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得相对较好;重点研究了旋转状态下冷气密度比对通道内流场和换热的影响,分析了哥氏力和浮升力在通道中的交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哥氏力引发的截面二次流是造成旋转通道前后缘换热差异的主要因素,浮升力加剧了通道内主流型的偏移,同时,其在前缘表面诱发的流体分离改变了局部湍流强度和换热分布。  相似文献   
40.
温度比对旋转直肋双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欣超  邓宏武  李洋  田淑青 《推进技术》2016,37(11):2009-2016
为了研究旋转涡轮叶片内部冷却通道的换热特性,将叶片内冷通道简化为带90°直肋的旋转双流程方通道,通过旋转加热实验的方式研究了温度比对旋转直肋双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实验进口雷诺数范围为1×104~5×104,旋转数范围为0~2.02,实验平均温度比分别为0.11,0.16,0.20。研究结果表明,与光滑通道实验数据相比,90°直肋削弱了旋转对换热的影响,同时破坏第二通道后缘面附近的不稳定二次流,造成后缘面换热弱于前缘面;温度比是通过改变冷却空气物性与通道内浮升力对旋转通道换内热特性产生影响,温度比的提高引起的物性变化对通道换热具有削弱作用,静止情况下温度比0.20对应的换热与温度比0.11相比,被削弱程度可达16%,而浮升力对换热具有增强作用;低旋转数下,由温度比引起的浮升力作用与物性作用相互中和,高旋转数下温度比的增大对通道换热特性的增强作用更加明显,并且第二通道换热特性受温度比变化影响较第一通道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