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8篇 |
免费 | 201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21篇 |
航天技术 | 92篇 |
综合类 | 67篇 |
航天 | 3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71.
772.
本文综述了跨介质航行器入水问题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入水流固耦合特性、弹性体结构入水冲击以及高速入水现象。入水过程涉及复杂的流体动力学现象,包括空泡形成、冲击载荷以及与航行体动力学特性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对航行器的设计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讨论了跨介质航行器的基本概念,其具有独特的战略应用价值。入水过程中的关键挑战包括处理巨大的冲击载荷和复杂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这要求对航行器的形状、入水速度和入水姿态进行精密控制以优化性能。针对不同形状的航行体如何影响冲击响应和空泡动态,详细介绍了通过高速摄影和传感器技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入水试验,这些试验帮助研究学者观察并分析了入水过程中的空泡形成、流体喷射以及随后的空泡闭合等现象。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仿真技术研究多相流动和航行体结构的相互作用。总之,跨介质航行器的入水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通过深入理解入水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响应,可以为未来航行器的设计和操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海空一体化航行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3.
774.
一种新型的小流量散流流量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一种适用于小流量散流的流量计及其非线性处理方法。该流量计有其独特的特点并已成功地获得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75.
为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问题,努力改善"课堂亲和力不高""教学实效性不高"的状况,应顺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发展趋势,充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和特点,将"互联网+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将移动互联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全过程,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予以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776.
等离子体–物理气相沉积(PS–PVD)技术融合了等离子体喷涂(PS)和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的优点,沉积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和可制备柱状晶结构涂层。因此,PS–PVD在制备先进发动机热障涂层(TBCs)上备受关注。利用PS–PVD工艺制备了多种结构的氧化钇部分稳定氧化锆(YSZ)TBCs,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观察和分析涂层微结构与晶体织构特征。试验表明:制备的YSZ涂层为柱状晶结构,在同一喷涂距离处,沿喷涂斑点中心向外围过渡区域,柱状晶端面由四棱锥结构向菜花状结构转变,单柱状晶具有一定的晶体取向,但不同的柱状晶具有不同的结晶取向,制备态陶瓷层整体未呈现明显的择优取向和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777.
切向结构永磁同步电机极对数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于具有“聚磁”作用的切向结构永磁同步电机,增加极对数可以提高气隙磁密,使得电机体积减小、重量减轻,效率、转矩增大,但极对数的增加存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值。本文定义了切向结构永磁同步电机“聚磁”的概念,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讨论了极对数与气隙磁密、每极磁通、空载电势、转子导磁体磁密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论:(1)计及导磁材料饱和的情况下,气隙磁密和总磁通随极对数的增加存在一个最大值,即存在一个合理的极对数;(2)用气隙磁密Bδ与稀土永磁体的内磁感应强度BM之比来表示聚磁作用的程度时,极对数大于等于3时,电机具有聚磁能力;用Bδ与稀土永磁体的剩磁感应强度Br之比来表示聚磁作用的程度时,仅当极对数大于等于4时,切向结构永磁电机才显现出聚磁现象;(3)切向结构永磁电机极对数在3~6时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78.
空间大型网状展开天线展开机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着重介绍了空间大型网状展开天线展开机构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和必要的分析计算;已研制出的展开机构原理样机能展开5.0m左右的网状天线反射器,初测重复精度角度均方根值为7″,可为下一阶段设计空间应用型的展开机构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79.
多自主翼伞系统建模及其集结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对翼伞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翼伞,但实际空投中一般需要使用多个翼伞,才能完成大量物资、装备的空投补给任务,而多个翼伞同时空投时,将会出现翼伞需要集结、相互间需要避免碰撞等在单翼伞空投时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单翼伞系统已能通过GPS/惯导系统及其他板载传感器实现自主飞行,针对多个自主翼伞的空投任务设计算法,以控制下降翼伞之间的相互运动,实现多翼伞系统的集结和避碰。首先以质点模型为起点,通过引入新的独立变量,并将翼伞运动转换至风固定坐标系,使得单个翼伞质点模型降维为非线性降阶模型,进而得到多自主翼伞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集结控制算法,利用每个翼伞自身的状态信息和相邻翼伞的状态信息,采用势场法使得多翼伞实现集结并避免碰撞,最后一致地降落至地面。仿真结果表明多个自主翼伞实现了集结,减小了翼伞的着陆散布,降低了翼伞之间的碰撞风险,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多自主翼伞协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80.
为适应现代飞机设计发展的需要,把现有飞机结构耐久性设计与分析的专家知识与经验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库,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形成数据库,把原有的设计与分析计算方法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计算模块,用Visual C+ +语言开发出飞机结构耐久性设计与分析专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耐久性分析与设计的标准化,且在某型号飞机耐久性评定中得到初步应用.本文阐述了它的组织结构、功能,并举例演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