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70篇 |
航天技术 | 15篇 |
综合类 | 20篇 |
航天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摘要: 白昼恒星探测技术是船载星光定向仪海上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基于实测星图给出白昼恒星探测技术的理论公式和实现方案.该技术针对实测红外星图中的背景噪声、伪星点、坏像素、对灰度背景的适应性问题,分别设计星图滤波算法、多帧伪星点剔除算法、坏像素索引表以及多梯度渐进积分时间调整算法.通过外场观星和组合导航实验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22.
23.
结构应力应变高精度测量对于实现直升机动静态强度监测与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柔韧性好、芯径细、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以及便于实现分布式监测等显著优点,使得其在航空航天器结构强度监测领域受到广泛重视。为提升直升机应变监测精度与灵敏度,本文研究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感知原理和精度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板结构应变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剥离光栅栅区涂覆层、施加预应力及其双层胶接等预处理集成方法,实现对板结构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测量精度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5.
某型涡轴发动机燃油计量活门位置信号失效后,采取直接停车的处理对策。为了提高燃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
计了一种基于伺服回路校正的方法。在燃油计量活门位置信号失效后,通过在燃油伺服回路中串联1个校正器,使得校正后的通
路增益为1,计算出合适的电流继续控制燃油执行机构,可避免发动机停车,实现发动机稳定控制。采用基于单点积分的扫频法,
在半物理试验器上辨识出燃油执行机构的高精度数学模型,并根据数学模型设计了校正器的控制参数。在仿真模型、控制系统半
物理试验器以及发动机地面试验台对增加校正器的燃油系统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伺服回路串联校正方法可以在燃
油计量活门位置信号失效后,有效控制发动机在一定状态下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26.
预估Fuzzy-PID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加热常作为中央空调的末端设备置于被调节房间风道入口处,微调加热以提高温度控制精度,为此提出一种电加热温度控制方法,采用预估Fuzzy-PID复合控制算法,通过对加热功率的调节进行闭环控制,实现控制点温度的稳定控制.新的控制算法结合了smith预估控制、Fuzzy和PID控制器的优点.在MATLAB环境中仿真预估Fuzzy-PID控制中央空调末端电加热,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提高温度稳定性并降低能耗,控制精度达到±0.1℃.该控制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含有电加热元件的场合. 相似文献
27.
28.
29.
埋入式光纤应变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埋入式光纤应变传感器是近年来随着智能复合材料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将传感器和致动器埋置于复合材料中,就形成了智能复合材料,而光纤传感器具有尺寸小重量轻的特点,当把它们直接埋置于复合材料中时,它们也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它们的这些特点晨常适合于制作埋入式传感器,并且能大大提高智能复合材料在航天等方面应用的潜力,本文仅对智能复合材料中的光纤应变传感器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埋入式光纤应变传 相似文献
30.
为了更深入精确地研究航空器尾涡演变规律,保障航空器安全运行,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A330-300飞机尾流的耗散规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选择SST (Shear stress transport) k-ω湍流模型,通过构建5种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的温度场,并在温度场内编译A330-300飞机尾流场实现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的演化。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雷达探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一般湍流强度下,不同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主要作用于尾涡衰减阶段,通过改变尾涡内外温度影响尾涡演化。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小,尾涡衰减区环量减小得越快;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尾涡下沉的速率越大,快速耗散后的涡核间距越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