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56篇
航空   385篇
航天技术   64篇
综合类   101篇
航天   1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介绍了一种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获取船舱三维点云数据,对点云数据进行配准、修补,完成船舱内部构件精细建模,快速高精度的重建大型船舱三维模型,实现大型船舱容量快速计算的方法。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158000吨大型油轮液货舱容量计量,通过与传统容量计量方法进行比对分析,解决了单点数据采集模式弊端,达到了大型船舶舱容量快速、精准计量效果。  相似文献   
32.
基于含间隙吸振器的半主动振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刚度分段线性动力吸振器的半主动振动控制策略,通过调节弹性元件的间隙实现吸振器工作频率连续跟踪外激励频率的变化。文中根据基波平衡导出了使主系统近似完全消振所需的弹性元件间隙控制律。数值仿真表明:这种半主动控制策略对于单自由度主系统和多自由度主系统均有很好的消振效果和相当宽的工作频带  相似文献   
33.
本文用主次结构动态综合的观点来研究复杂结构的抑振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简便实用的设计方法,它不需主结构的激励信息,可直接依据原结构的响应及少数点上的频响函数在现场实施。文中以吸振设计为例,简便地导出了一般结构局部及,全局完全消振的条件,讨论了宽频带响应的吸振问题。最后以计算机模拟及自由梁的抑振实验证实了文中结果。  相似文献   
34.
在某型飞机使用的阀中采用了缝隙间隙密封,依据计算、设计和试验阐述了泄漏量与压力、间隙尺寸、粘度及材质的关系。当间隙尺寸确定时,粘度越大,压力越小,材质越硬,则泄漏量越小,即阀在采用缝隙间隙密封时,泄漏量与工作介质的种类有关,每种工作介质粘度不同,泄漏量也不同,阀体材质越密,抗泄漏越好。因此,应尽量选择粘度系数大的介质和材质较密的材料。  相似文献   
35.
本文对世界首颗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龙江二号”进行了介绍。首先阐述了龙江二号的任务目标和总体方案;然后重点分析了轨道设计与控制、复杂电磁干扰的标定与抑制、宽视场三维基线干涉测量等关键技术难点;接着回顾了任务的实施过程;最后详细介绍了低频射电探测仪、沙特光学相机和VHF/UHF通信模块与学生微型CMOS相机等有效载荷,并展示了上述载荷获取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36.
通过某大型客机飞行测试,获得驾驶舱/客舱典型区域振动环境。根据ISO 2631-1:1997标准规定的频率计权加速度计算方法,对滑跑、起飞、爬升、巡航、下降、着陆和滑行等7种典型状态下,驾驶舱飞行员座椅和客舱前/中/后排座椅位置处的全身振动(WBV)加速度均方根值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依据标准中的计权加速度与舒适性等级对照关系,对各状态/各区域的人体振动舒适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客舱在不同飞行状态不同区域的振动舒适性等级不同。从飞行阶段来看,在滑跑、爬升、巡航、下降和滑行阶段,所有舱位基本处于“没有不舒适”或“有点不舒适”等级,尤其是占据客机大部分飞行时间的巡航阶段,所有舱位都达到“没有不舒适”等级。但起飞和着陆阶段,所有舱位振动舒适性较差,驾驶舱和后排只得到了“非常不舒适”的评估等级;从舱位分布来看,中排区域的振动舒适性最佳,在大多飞机阶段都达到了“没有不舒适”或“有点不舒适”评估等级。前排区域舒适性也相对较好,只有在着陆阶段降为“不舒适”等级,而驾驶舱和后排相对较差,特别是驾驶舱在滑跑、起飞和着陆阶段,只得到“不舒适”或“非常不舒适”的评估等级。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典型航空座椅/乘员系统的水平冲击特性和载荷传递规律,基于结构水平冲击实验台系统,综合考量脉冲波形、假人响应和座椅响应,模拟座椅/乘员系统水平动态冲击过程,测试和分析假人运动过程和运动轨迹、假人内部加速度和载荷响应、座椅结构典型部位加速度和典型部位应变等,并基于实验结果研究座椅/乘员系统动态冲击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假人头部运动显著,假人内部响应变化趋势与加速度脉冲波形相近,且假人骨盆加速度和腰椎载荷最大,受损概率最大;座椅和假人均具有两条载荷传递路径,载荷主要经过座椅后椅腿和假人腰椎部位;座椅结构整体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典型加速度的变化趋势与加速度脉冲波形相近,后椅腿及其与后椅管和扶手架连接处受载显著应变最大;座椅内部加速度和应变与对应标记点的Z向距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分析了2004年3月13日12:15到12:25UT期间TC-1和Cluster卫星簇的磁通门磁力计(FGM)和电子/电流试验仪(PEACE)的联合观测数据.在此期间,TC-1卫星位于日下点以南的磁层顶附近的磁鞘中,并在12:19UT左右观测到了一个典型的先正后负的磁鞘磁通量传输事件(FTE);而Cluster卫星簇位于北半球日侧高纬磁层项附近,并于12:23UT左右穿出磁层顶进入磁鞘,且在12:21 UT左右也观测到了一个典型的先正后负的磁层FTE.比较分析发现此两个FTE具有类似的磁场结构和等离子体特征,可能是同一个北向运动的FTE先后被TC-1和Cluster卫星观测到.利用Cluster 4颗卫星的多点同时观测数据,采用最小方向微分法和时空微分方法,推断Cluster卫星观测的这个FTE是尺度大小约为1.21Re的准二维结构,其运动方向为东北方向,与Cooling模型预测方向基本一致.利用Cooling模型的预测,推算了TC-1卫星在12:19UT观测的FTE的运动速度和尺度,进而得出随着通量管的极向运动,其速度和尺度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武装直升机对小口径杀爆(HE)弹的防护策略,建立了某型武装直升机在小口径杀爆弹打击下的易损性模型,计算了典型受攻击方向的武装直升机易损面积,并将武装直升机底面划分为不同区域,计算了各区域的防护效率。计算表明,武装直升机最易损方向为其右后下方,此方向的易损面积为6.97 m2,结合武装直升机的外形特征,得出底面和侧面应当优先防护。对于武装直升机底面,前后燃油箱所在的2个区域的防护效率均达到50%以上,在布置装甲重量有限的条件下可优先防护该区域。另外,在主机身与机尾舱之间增加隔板可阻挡弹丸爆炸后横向飞散的破片,与直接防护武装直升机尾部相比,其防护效率由2.93%提高至11.07%。   相似文献   
40.
燃烧室头部激励的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长淮  何立明  陈一  张磊  费力  赵志宇 《推进技术》2021,42(12):2762-2771
等离子体助燃是一种新型的强化燃烧技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开创性地研制了基于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的强化燃烧头部,建立了某型航空发动机三头部燃烧室实验件的等离子体助燃实验平台,验证了该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技术应用于型号发动机燃烧室的可行性。实验研究等离子体助燃在不同余气系数和不同输入电压条件下对平均出口温度、燃烧效率、温度分布系数以及熄火边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燃烧相比,施加等离子体助燃后的燃烧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在输入电压为U0=240V,余气系数为 α=0.8时,等离子体助燃的燃烧效率提高3.24%。实施等离子体助燃后,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场分布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富油工况α=0.8,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减少39.8%。等离子体助燃输入电压越高熄火边界扩展程度越明显,相比于正常工况条件下,等离子体助燃U0=240V的熄火边界扩宽了7.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