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6篇
航空   742篇
航天技术   281篇
综合类   112篇
航天   46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89篇
  1983年   106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3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监测及初步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为开展赤道区的电离层闪烁形态特性及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空间中心海南台站建立了一套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该系统是利用Plessey GPS Builder-2系统开发的,对软件的源码进行了修改,使其能以高采样率(50/s)同时并行记录11个通道GPS信号强度数据.对2003年7—12月间L-波段电离层闪烁事件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日落后到午夜附近,其中9—11月较7—8月闪烁发生和结束的时间明显提前;电离层闪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9—11月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强,其中10月达到最大;电离层闪烁的逐日变化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闪烁的发生在秋分附近9月底到10月中旬的磁静日期间达到最大;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增强通常会抑制电离层闪烁的发生,这种情形在秋分附近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2.
An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the Wind and IMP-8 spacecraft revealed that a slow solar wind, flowing in the heliospheric plasma sheet, represents a set of magnetic tubes with plasma of increased density (N > 10cm-3 at the Earth's orbit). They have a fine structure at several spatial scales (fractality), from 2°-3°(at the Earth's orbit, it is equivalent to 3.6-5.4h, or (5.4-8.0)×106km) to the minimum about 0.025°, i.e. the angular size of the nested tubes is changed nearly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magnetic tubes at each observed spatial scale are diamagnetic, i.e. their surface sustains a flow of diamagnetic (or drift) current that decreases the magnetic field within the tube itself and increases it outside the tube. Furthermore, the value of β= 8π[N(Te + Tp)]/B2 within the tube exceeds the value of βoutside the tube. In many cases total pressure P = N(Te + Tp) + B2/8πis almost constant within and outside the tubes at any one of the aforementioned scales.  相似文献   
143.
Ionospheric Effects of Geomagnetic Storms in Different Longitude Secto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e of the ionosphere during two geomagnetic storms of a different intensity evolving in different sectors of local time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re were used the data from a network of ionospheric stations located in the opposite longitudinal sectors of 80°-150° E and 250°-310° E.This analysis has permitted us to conclude that the detected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tions of the disturbances are likely to be determined by the local time difference of the geomagnetic storm development, its intensity and by the different illumination conditions of the ionosphere.   相似文献   
144.
1994年2月21日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mp-8,Geotail和Goes-6等卫星资料,研究了1994年2月21日0900UT到达地球磁层的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期间,从太阳风向磁层传输能量的有关问题.结果指出:(1)南向行星际磁场(IMF)的长持续时间不是太阳风向磁层输能的必要条件.南北振荡的,较强IMF也能产生显著的能量传输;(2)行星际扰动磁场通过弓激波和磁层顶后扰动磁能增加,增幅将近5倍;(3)在磁层内扰动磁场的Bz分量在1×10-4Hz附近显著被吸收.这一低频扰动磁场可能是磁暴期间导致氧离子和质子等环电流粒子向内扩散并被加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5.
对流层顶变化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位于8-25km高度之间,是大气中一个很特殊的区域.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下平流层,在下平流层臭氧的含量发生一个很小的变化,就会对气候和地面的紫外辐射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作为气象参数的对流层顶,是充分混合、缺乏臭氧的上对流层和层结稳定、臭氧丰富的下平流层之间的边界或过渡层,其变化对臭氧总量和分布有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本文使用二维模式模拟研究对流层顶变化对臭氧在UT/LS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流层顶的季节变化对UT/LS的臭氧分布有明显的影响,臭氧的局地变化可以超过10%在冬季北半球中纬度对流层顶高度升高1km时,模式结果表明对臭氧分布的影响比较显著,局地变化可超过6%,但是对臭氧总量的影响较小,变化不超过5DU,小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6.
高红  徐寄遥   《空间科学学报》2006,26(4):250-256
分析了2000年和2001年期间52°N地区OI5577气辉强度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利用由 OI5577气辉强度反演原子氧浓度峰值的方法反演出原子氧浓度的峰值,分析了峰值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OI5577气辉强度的夜间变化特征随季节变化, 2000年春季的夜间强度最大值出现在0000LT 之后,夏季和秋季的出现在0000LT之前,冬季的出现在0000LT,2001年春季和秋季的夜间强度最大值出现在0000LT之前,夏季和冬季的出现在0000LT;OI5577气辉强度在2000年2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出现最大值,在2001年9月份有最大值.就主要特征而言,反演出的原子氧浓度峰值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与OI5577气辉强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7.
4 空间运输系统4.1 以地球轨道为目的地的运输□□下一世纪航天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拥有高性能、高可靠和高效费比的空间运输系统。因此,这一航天领域的发展理应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采购空间运输系统需要相对较高的初期投资。如果市场没有前景,这些投资就不值得。这是典型的鸡与蛋的关系。过去几年中,许多研究人员的调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告许我们如何去开发下一代的空间运输系统和它们该是怎么样的。除了美国的航天飞机外,现在所使用的所有空间运输系统都是成本相对较高的一次性使用系统。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48.
2000年3月17日,铱星公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买主终于宣布破产。 铱星座始建初期就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它以先进的航天技术为依托,在现代通信领域竖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铱星座的建成,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与外界任何方式的通信,使我们渴望已久的全球通信成为现实。但是,再高新的技术也要经过市场的检验,铱星手机的高昂收费使使用者望而却步,因而铱星公司到它宣布破产时也只有6.5万用户。再者,铱星设计时系统选择的频率与射电天文学家监视羟基分子的特征频率很接近,对天文工作有很大干扰,因此必须每天提供8个小时的无干扰时间,这无疑造成了铱星电话的又一大弊端。高投入、低回馈的经营使铱星公司不堪重负,最终宣布破产,并计划用两年的时间使卫星离轨,进入大气层烧毁。 但是,也许是铱星的经营者们没有想到的,在天上运行的66颗铱卫星,为世界各地的夜空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能发出比天空中最亮的星星都亮得多的闪光。任何人,不论对星空熟悉与否,不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朝向正确的方向看,都会看到耀人眼目的铱星闪光。当我们哀叹铱星计划失败时,只有铱星的闪光依然美丽如昔,为此,我们特别刊登美国航宇局约翰逊空间中心的Paui D.Maley特别为中国爱好者撰写的文章。让我们在有限的两年时光里,看  相似文献   
149.
早在2007年5月22日,中国第一次公布其研发的首颗火星探测器将同俄罗斯航天器"火卫一土壤"探测器一起发射飞往火星.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命名为"萤火一号".其模型曾在上海航展开幕前夕展出.  相似文献   
150.
. 《推进技术》2000,21(6):24-24
198 8年 10月 ,NASA用DeltaⅡ火箭将深空 1号 (DS1)航天探测器送上了太空 ,验证了包括离子推进系统在内的 12项具有风险的新技术。DS1的离子推进系统是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计划用于彗核采样返回任务的“基本型”推力系统 ,正式称谓为NSTAR ,即NASA太阳电推进技术应用准备系统 (NASASolarelectricpropulsionTechnologyApplicationReadinesssysteem)。NATAR用一个阴极产生电子 ,电子与氙气碰撞并使其电离。然后氙离子经静电加速通过栅极喷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