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6篇
航空   742篇
航天技术   281篇
综合类   112篇
航天   46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89篇
  1983年   106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3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民用运输机结构载荷分析:理论与实践》是AIAA教育系列丛书中最新出版的一本专著。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民用运输机的机动和稳定飞行载荷,着陆和阵风载荷,飞机构件载荷,气动弹性考虑,结构设计考虑和设计空速等。  相似文献   
102.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新型战斗机敏捷性评估方案并讨论评估方案对战斗机设计产生的影响,未来空战中要获胜就要求将飞机的机头,武器首先指出敌机,首先指向敌机就意味着具备了先敌发射的机会,全向攻击导弹(如AIM-9L)出现后,就对战斗机提出了指向-发射能力要求,指向敌机后全向攻击导弹可以从任意方向发射,其中包括飞机迎面遭遇情况,飞机速度较低时,未来战斗机可以利用它在较大过失速迎角(可达90°)下飞行的能力来提高其机头指向能力,未来过失速技术(PST)战斗机的操纵需要推力矢量动力装置和相应的操纵技术,它们使飞机具有了过失速机动能力,文章分析了战斗机的敏感性,并在大于和小于失速迎角这两个范围内评估了它对设计的影响,介绍了一些战斗机敏感性评估方案,在小于失速迎角范围内,用于表征俯仰敏捷性的参数有指向裕度(PM),相对能态(V/Vc)和作战循环时间(CCT),用于表征滚转敏捷性的参数有后向间隔距离(RSD),在大于失速迎角范围内,确定出的关键性能参数为迎角变化率能力,以较大的迎角变化率进入的过失速机动在发射位置具有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性能优势,形成俯仰和偏航矢量控制功率需求设计曲线的假设前提是仅使用推力矢量就有可能实现过失速迎角下飞机的操纵,讨论了应用敏捷性(一般情况下和过失速情况下)方案对未来战斗机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针对采用亚格子模型进行含激波的湍流流动模拟时会面临激波附近的精度损失问题,考虑从通过亚格子模型以及数值模拟方法两方面的改进来实现湍流流动大涡模拟的精度提高.大涡模拟采用了Yee及Sj(o)green (2009)提出的高阶低耗散方法.该方法采用自适应的流场探测器以控制计算中所需区域的数值耗散,并考虑对动力学模型采用在激波位置使用Sagaut和Germano(2005)提出的单边亚格子过滤器和(或)直接禁用亚格子项等方法加以改进.对于标准的马赫数1.5和3条件下的激波-湍流干扰问题,上述新方法相较于全区域采用亚格子模型的方法均表现出了相似的精度提升.同时实现的数值精度改进方案采用了Harten的亚单元分辨过程来定位和锐化激波,并在精确激波位置附近的网格点处采用了单边测试滤波.  相似文献   
104.
This is a concise review of physics of the substorm in the magnetotail. It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space age (1960--1975) when the basic concepts such as magnetotail and reconnection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leading model of the substorm was introduced. The second part i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1995--2010) when very significant advanc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understanding the substorm physics by virtue of several major satellites missions that addressed the magnetotail physics intensively.   相似文献   
105.
STUDYONTHESOLUTIONOFDYNAMICTHERMOELASTICITYSYSTEMGengZhenwen(BasicDepartment,ZhongzhouUniversity52Hanghaizhonglu,Zhengzhou450...  相似文献   
106.
APARALLELIMAGINARYEBEMETHODFORSOLVINGPOSITIVEDEFINITELINEARSYSTEMSPanXiaosu(DepartmentofAppliedMathematics,PhysicsandMechanis...  相似文献   
107.
ELECTRONICCONTROLOFTURBINEPOWERUNITS¥WangDaobo(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NUAA29YudaoStreet,Nanjing210016,P.R.China)Abs...  相似文献   
108.
DATAPROCESSINGONLINEARIZATIONOFHOT-WIREANEMOMETER¥LiSufen(DepartmentofPowerEngineering,NUAA29YudaoStreet,Nanjing210016,P.R.Ch...  相似文献   
109.
ANEWEXPRESSIONOFFATIGUESIZEFACTOR¥YaoWeixing(DepartmentofAircraftEngineering,NUAA29YudaoStreet,Nanjing210016,P.R.China)Abstra...  相似文献   
110.
构造了一类4t+1型质数周期的伪随机序列。该序列提供了比m(M)序列更多的可供选择周期数,同时证明了它具有良好的伪随机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