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4篇
航空   160篇
航天技术   108篇
综合类   33篇
航天   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61.
气压法烧结氮化硅陶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气压法烧结氯化硅陶瓷的工艺,并对所得陶瓷的常规性能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2.
本文采用摄动伽辽金杂交方法,应用计算机代数与符号运算求解亚声速圆柱绕流。对给定的马赫数,获得了速度势的近似解表达式,并与Janzen-Rayle-igh方法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本方法精度高,计算工作量小,解的表达式简洁。  相似文献   
163.
宇宙线北南各向异性的共转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统计分析了1971—1975年期间宇宙线北南各向异性及相关的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在卡林顿自转周中的变化,即共转变化.结果表明宇宙线北南各向异性与行星际磁场分量Bx、By有非常好的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以上.利用地面观测的宇宙线各向异性有可能推求行星际磁场的极性.  相似文献   
164.
绕接技术     
绕接是一种无焊接连接技术。不用焊接用专用工具对一定长度的单股实心导线施加一定的拉力,并按预定的圈数螺旋型的缠绕在带有两个棱边以上的接线柱上,以达到可靠的电气连接。 绕接是50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开始试验,1952年公布,是一种革命性的接线工艺。绕  相似文献   
165.
前言从聚丙烯腈原丝制备碳纤维,预氧化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在高强度Ⅰ型碳纤维的制备过程中,虽然仍采用通常的空气预氧化方法,但是结合我国生产的原丝,提出了具有特点的分段升温并在各个预氧化阶段施加特定的张力的工  相似文献   
166.
为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必须对电子产品进行整机灌注,对印制板组装件上安装的元器件进行粘固。结合调研结果,介绍了灌注材料和粘固材料的种类及其性能特点。建议电子产品灌注采用硅凝胶材料,航天产品上使用502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67.
一种自适应变结构制导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荻  胡恒章 《宇航学报》1996,17(4):9-13
为了使导弹制导系统具备良好的鲁棒性,本文提出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末端导引规律。结合时变系统的特点,本文提出并应用了滑模自适应趋近律这一概念。理论分析和数字仿真表明自适应变结构制导律具有优良的弹道性能和鲁棒性。另外,此制导律比较简单,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68.
简述了目前基层单位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工作的现状,提出了要搞好监督工作首先必须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9.
高可靠性分析中分布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方法要求用概率分布函数描述某些设计变量,这时,有可能选择了非真实的概率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数值仿真方法,就同此而产生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给出了工程上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0.
近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航空和宇航技术的发展,作为振动环境试验主要技术手段的电动激振系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由于电子技术的革新,数字技术在振动试验控制、测量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及电动激振器性能的不断提高,不仅使电动激振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产品的可靠性检验,而且还应用于产品特性和可靠性的预示,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研制和生产性能优良的激振系统,并在试验中合理地使用这些系统,对于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着重介绍了电动激振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概述了改进激振器性能的方法。通过对大量专利和现有电动激振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激振系统的发展趋势。本书可供科研设计人员、从事振动试验和激振系统研制和生产的人员参考。上角数码为书中原注,带圈的上角数码为译者加的注释,两者皆排于当页或次页之下。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译文不确切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