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航空   26篇
航天技术   15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22.
航天器密封结构在轨长期运行期间会受到空间碎片撞击,使密封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这些损伤不能被及时检测出来并采取相应措施,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碎片撞击进行监测可以为航天员采用正确修复方案提供依据。本文利用基于超声导波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感知空间碎片对航天器密封结构的撞击。首先,在 Abaqus 有限元仿真软件中,用不同速度的钢球冲击模拟真实的冲击形式。具体分析了超声导波在该壁板结构中的传播特性。用小波变换的方法进行信号处理,据此提取了合适的冲击监测所需的信号频率。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信号互相关分析的冲击成像算法确定撞击位置。比较了不同压电传感器网络定位准确度以及监测效率,选择了一种可靠的组网形式进行监测。最后针对航天器壁板,在实验室环境中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监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23.
现代小卫星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在新技术和新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涌现出来的产物,现代小卫星采用全新的设计研制理念,使得其高新技术应用程度和功能密度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目前,国际上一般将质量小于1000kg的卫星称为小卫星。依此标准,迄今为止全球发射的现代小卫星数量已经超过2000颗,广泛应用于遥感、通信、技术试验等领域,成为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现代小卫星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共经历了五次大的发展浪潮。  相似文献   
24.
针对某新型气象卫星的在轨微振动测量需求,分析微振动对于卫星及其精密载荷的影响,提出一种具有可切换量程和较高故障容错能力的卫星微振动测量单元设计方案.通过地面试验数据与在轨数据的对比,证明该系统能够准确辨识整星及高精度载荷在不同工况下的微振动力学数据.该系统功能的成功实现为进一步优化星体结构、改善高精度载荷工作环境提拱了...  相似文献   
25.
围绕对卫星导航信号实施转发式欺骗所需的卫星导航信号提纯要求,提出了一种数字波束形成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向阵列天线接收信号的数据协方差矩阵加载由非目标卫星方向信息和阵列布局构造的“虚拟”干扰信号协方差矩阵,增大了协方差矩阵特征值的差异。用新构造的协方差矩阵计算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波束形成的加权向量,使波束指向方向的目标卫星信号无失真通过,并同时零陷其他非目标卫星的信号。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
针对聚变堆结构材料拟采用的新材料CLF-1(low-activated ferritic/martensitic steel)钢在进行射线检测过程中没有特定标准参考的问题,采用等效法在相同透照条件开展了不同厚度CLF-1钢和Q235钢的X数字射线等效透照实验研究。基于相同成像条件下两种材料对应的X射线图像具有相同灰度即透照系数相同,通过对比拥有相同图像灰度值的两种材料的厚度,得出CLF-1钢对应于Q235钢的等效透照系数。试验设计了4~20 mm,递增0.5 mm的阶梯厚度的CLF-1钢和Q235钢在100~400 kV(递增50 kV)管电压条件下进行了透照实验,获得了对应电压下CLF-1钢相对于Q235钢的X射线透照等效系数为1.10~1.13。该研究结果对CLF-1钢在进行X射线检测时的检测技术参数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针对卫星导航抗干扰天线平台提出了一种利用Griffiths-Jim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的干扰源方位估计方法.首先,通过能量检测器判决观测空间中是否存在干扰信号;接下来,若干扰存在则通过Griffiths-Jim自适应波束形成器对观测空间进行扫描得到空间谱数据;最后,通过空间谱中局部峰值对应的方位获得干扰源方位的估计值.该方法结构简单、分辨率高,易于在抗干扰天线平台上工程实现.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空间探测发展的步伐,不断刷新探索宇宙深空的“中国高度”,并计划在2020年探测火星。为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国空间探测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其在工程和科学上的意义,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嫦娥-1绕月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  相似文献   
29.
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撑向量机的红外人脸识别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测温精度.试验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