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1篇
航空   174篇
航天技术   25篇
综合类   18篇
航天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51.
对渗透壁面竖直平板Blasius流层流边界层流动熵产及传热熵产与总熵产的比值(Bejan数)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耦合的动量与能量偏微分方程组通过相似变换转换为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用Runge-Kutta法求解获得了无量纲流函数与无量纲温度的相似解,进而研究了无量纲参数对熵产及Bejan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吸入时最大熵产位于壁面处,吸入速度越大最大熵产越大,熵产随相似变量的增加单调下降;喷注速度越大壁面处熵产越小;近壁面处熵产随变黏度参数增大而增大,远离壁面处随喷注/吸入参数或变黏度参数的增大而减小;远离壁面处Bejan数随喷注/吸入参数或变黏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近壁面处与此相反;熵产和Bejan数随着辐射参数和Reynolds数增大而减小,随着Biot数增大而增大;Biot数在0~2范围内对传热熵产的影响很剧烈,Biot数较小时总熵产由流动熵产控制,Biot数较大时总熵产由传热熵产控制;熵产随滑移参数的减小而增大,Bejan数随滑移参数的增大而增大;Grashof数对熵产的影响较大,在较大的Grashof数条件下熵产随相似变量的变化较剧烈;滑移参数越大,流动熵产越小,Bejan数越大.   相似文献   
252.
湿热老化对T700/3234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温及70℃条件下对单向T700/3234复合材料进行了湿热老化试验,分别测试了经历不同吸湿时间后材料的吸湿率、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并且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力学性能试样的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吸湿温度越高,饱和吸湿率越高.T700/3234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湿热性能,其层间剪切强度、弯曲强度保持率分别为69.33%和76.06%.吸湿使界面出现一定程度的脱粘是导致其力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3.
从工程化应用的角度,综述了氰酸酯的改性工作、固化特性热分析以及在胶黏剂、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氰酸酯的改性涉及橡胶材料增韧改性、热塑性材料增韧改性以及与环氧、双马树脂的协同改性等。聚醚砜改性的氰酸酯胶黏剂能够获得满意的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同时保持了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环氧树脂的加入也能够显著提高氰酸酯胶黏剂的强度,但电性能相对较差。改性的氰酸酯胶黏剂在175℃以下的温度范围内剪切强度可以保持30 MPa左右的水平,介质损耗角正切为0.0065,200℃热老化200 h后对于剪切性能无显著影响,且剥离强度取得了较满意的测试结果,蜂窝夹层结构的滚筒剥离强度高达83.2 N·mm/mm。DSC热分析研究固化动力学的多项结果表明,改性氰酸酯活化能的高低与固化峰值温度的高低可同步或相反变化。采用含有羟基的聚醚砜改性氰酸酯后,相比未改性氰酸酯其固化放热峰值温度降低20℃左右,但增韧改性后的固化反应活化能反而增加,可归因于反应机理的改变和位阻效应。对于固化放热峰值温度(Tp)随升温速率(?)的变化,建立了固化放热峰值温度Tp与ln?的线性方程Tp=T1+ΔT ln?,可以更合理地确定固化温度参数。  相似文献   
254.
基于多智能体联盟形成理论,分析了网络化条件下多平台多目标攻击任务分配问题。将协同任务分配的过程视为复杂联盟的生成过程,首先将对目标总体的打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子任务,各子任务再进一步分解为单个平台能够完成的任务单元;再根据联盟特征函数的定义分别建立联盟报酬、能力成本、通信开销模型,以联盟特征函数作为空战任务分配目标函数;最后引入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联盟生成,采用二进制矩阵编码形式,设计粒子可行性检查策略。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方法在协同制导条件下空战任务分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5.
为研究乙烯燃料矩形截面超燃冲压发动机不同燃烧模态下的流动特性,在直连式试验的基础上对冷流和不同当量比的4个状态进行了三维定常数值模拟,比较了试验和计算结果,选择了适用于本构型的模态判别准则,给出了流道内壁面压力、一维平均马赫数的沿程分布规律,分析了各状态下流场中波系结构、流动分离及燃烧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HL3D对该发动机进行三维计算所得壁面压力与试验壁压吻合良好,试验与计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未注油的冷态情况下流道内形成由多道斜激波与膨胀波组成的反射波系,壁面压力波动较大,波系分布主要受流道结构影响;纯超燃模态时,燃料喷射与主流相互作用使注油位处形成明显激波,压升起点固定在注油位之后,注油位波系对流场结构的影响较大,同时分离结构分布在整个凹槽内;双模态超燃时,流道内主导波系是激波诱导边界层分离形成的斜激波串结构,燃烧室内波系较弱,此时隔离段内激波串前缘后的角区出现分离,凹槽内分离区域减小;双模态亚燃时,随着逆压梯度激波串的前移,隔离段内角区的分离面积不断扩大,凹槽内分离区进一步缩小。发动机处于双模态超燃或双模态亚燃模态时,随着激波串结构的形成与前移,部分燃烧可能在隔离段内完成;而对于纯超燃模态,燃烧仅发生在凹槽与扩张段内,化学反应与高温区的分布相对更集中。  相似文献   
256.
采用多片压电元件(PZT)粘贴在焊接铝板结构表面,用阻抗分析仪测量PZT导纳信息,研究激励频率对PZT导纳值的影响以及不同位置PZT传感器对裂纹感知的灵敏性.构建人工神经网络,对焊缝结构的缺陷进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PZT传感器的导纳谱能灵敏地反映结构状态的微小变化;且不同位置PZT对裂纹感知的灵敏度不同;对于同一PZT,激励频率不同,其阻抗变化量不同;提取导纳信息中表征结构健康状况的特征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可以迅速并准确地实现焊缝结构损伤的监测和定位.  相似文献   
257.
立式超速试验台轴系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立式超速试验台轴系简化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确定影响轴系临界角速度和进动角速度的因素包括:旋转件及其工装组件的极转动惯量与直径转动惯量之比、旋转件及工装组件的质量和悬臂长度,其中旋转件及其工装组件的极转动惯量与直径转动惯量之比为关键因素.当转动惯量之比大于或等于1时,试验台轴系只存在一阶临界角速度;当转动惯量之比小于1时,试验台轴系存在一、二阶临界角速度.当转动惯量之比接近或等于1时,升速过程中轴系自转角速度与二阶正进动角速度非常接近,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对转动惯量之比分别大于1、接近于1和小于1的3个不同叶轮进行超速试验,试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最后,提出进行超速试验工装设计时应避免旋转件及其工装组件的极转动惯量与直径转动惯量之比接近1;且当二者之比小于1时,还应对系统的二阶临界角速度进行校核,避免试验目标角速度与二阶临界角速度相接近.  相似文献   
258.
燃烧室非线性压力振荡及其产生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燃烧不稳定现象发生时,燃烧室内部往往伴随有较大幅值的压力振荡,其表现形式是非线性的.为了加深对其产生机理的认识,在能量平衡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求解包含高阶非线性项的各阶能量平衡方程,模拟了燃烧室非线性压力振荡曲线,给出了不稳定状态下,燃烧室压力的陡峭化过程以及各阶模态的“极限环”幅值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初始线性增长率α以及非线性效应对“极限环”幅值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参数化研究,获得相应的分布规律曲线.最后,作为验证,对不同稳定工况下的“爆炸弹”压力振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不稳定燃烧过程中,各阶模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随着α的增加,“极限环”幅值呈线性递增趋势,而非线性效应对“极限环”幅值的影响规律则相反.此外,“爆炸弹”数值实验表明,在进一步完善非线性项后,能量平衡方法具有模拟非线性燃烧不稳定现象的潜力.  相似文献   
259.
基于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设计中的复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分析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采用软件复用技术是解决目前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设计过程中效率低,重复劳动多,软件灵活性差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设计体系——部件化结构,作为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设计过程中复用技术的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60.
45钢同种金属凸轮和轴体由摩擦焊实现连接。对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和研究;进而研究了热锻的凸轮轴强韧性损伤的机理;阐述了摩擦焊接的优越性及接头形成机制,并提供了摩擦焊接头较佳的焊接和热处理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