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121篇
航天技术   27篇
综合类   27篇
航天   4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无水肼中杂质金属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无水肼中钠元素含量的质量检测方法,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加入法,该法加标回收率在99%~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测钠的检出限为0.062μg(mL)^-1。  相似文献   
212.
针对大温差下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的起动过程,提出了一种一维瞬态换热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固体结构的内部导热过程,可计算起动过程中换热介质和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温度响应。同时以N2为换热介质,开展了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瞬态换热实验,N2的最高、最低温度分别为450、103 K,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冷侧N2出口温度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为11.3 K,实验结束时热、冷侧换热量的计算偏差均在7%以内,该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在上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起动过程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工作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域变化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换热器的外侧盖板与固体核心区之间的传热过程非常重要,在进行大温差下的瞬态换热过程计算时不应被轻易忽略,同时增大两侧换热介质的流量和减小换热器外侧盖板的厚度是缩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起动过程响应时间的有效方法,且在一定的流量比范围内,两侧换热介质入口雷诺数之积是影响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13.
相比于传统的长基线和超短基线等导航方式,水下单信标导航具有布放简单的优点,但其导航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提出了单信标导航的航路规划方案,通过泰勒级数展开推导了水平位置精度因子的表达式,并分析了导航点和声信标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对导航精度的影响,最终提出了航路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从其他位置接近最优航路的方法,包括两部分:一是建立以时延为观测量的滤波模型,利用滤波算法实时获取AUV的位置估计值;二是基于可观测度分析结果对最优航路接近过程的轨迹进行了设计。二者的结合使得AUV高效率且高精度地逼近最优航路。仿真证明了采用所提出的航路规划方案和最优航路接近方法可以提高导航精度,航路规划方案使得AUV位置估计的均方根误差近似为2 m。  相似文献   
214.
复合材料辐射固经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辐射固化与复合材料手工铺叠、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缠绕、拉挤和自动铺带等工艺技术的结合及其特点等,并阐述了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215.
为实现参数化驱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设计、零件装配及其与平行层燃面退移的一体化集成,以Pro/E族表技术为核心,利用WinForm框架和XML等技术,提出了实现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参数化模装设计和整机自动化装配的技术途径,实现了发动机各零部件三维模型的参数化驱动及发动机整机的自动化装配,实现了复杂三维药柱退移过程中的拓扑结构变化。该研究开发完成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参数化模装设计软件系统,系统中包含29个发动机零件,通过灵活设定结构参数,可自动化构建多达720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发动机结构实体模型,实现平行层燃面退移,得到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动态结构质量特性,同时计算出发动机的内弹道性能,并且具有可扩展性。该技术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仿真、优化的一体化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