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航空   9篇
综合类   3篇
航天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载人航天器初样研制阶段的系统级地面试验是为了充分验证系统总体设计的正确性以及技术要求和指标要求的满足情况,以此完善和修正系统总体方案。文章给出载人航天器初样的试验规划、试验方案、试验流程等,为后续载人航天器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轴棒法编织、高压浸渍-碳化致密工艺(HPIC)及高温处理工艺制成的高密度的碳/碳(C/C)复合材料在火箭发动机中的烧蚀性能,使用气氧和煤油超声速(HVO)火焰对复合材料进行含铝工况烧蚀/侵蚀实验,烧蚀时间为30s;对比研究了复合材料在有、无含铝粒子侵蚀时烧蚀性能的差别;分别用扫描电镜、微CT和表面能谱分析了不同工况烧蚀表面的形貌和成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烧蚀工况下,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不同,微观形貌和烧蚀率也有很大差异;复合材料在无粒子侵蚀工况下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的平均值分别是0.0318mm/s和0.0319g/s,烧蚀表面呈竹笋状和毛絮状,热化学烧蚀起主导作用;有粒子侵蚀时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的平均值分别是0.0516mm/s和0.0353g/s,烧蚀表面呈钝竹笋状,纤维从根部断裂,热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同时起作用;在纤维和基体表面有Al2O3粒子沉积;含铝烧蚀/侵蚀的线烧蚀率是不含铝烧蚀的1.6倍,质量烧蚀率的1.1倍。在烧蚀区的内部,基体碳受热后开裂,而碳纤维与基体碳间的界面相受热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超音速火焰喷涂CuNiIn涂层对TC21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和TC4-DT钛合金微动磨损的防护行为.结果表明,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的CuNiIn涂层致密均匀、与TC21基体结合良好,且对基体的疲劳极限影响不大;涂层防护前后,TC4-DT的微动磨损机理不同,使用前为切削磨损和磨粒磨损,使用后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CuNiIn涂层可以有效改善TC4-DT的抗微动磨损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涂层使用前后磨损体积降低62%.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浮动断接器安装精度体系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系统各安装环节的误差源及影响, 并建立了单项误差模型, 采用多环节极限误差累积的方法分析了最大误差传递链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对接机构坐标系下直接控制液路浮动断接器安装精度的优化控制方法;可依据此方法确定对液路浮动断接器浮动能力的要求。最后通过液路浮动断接器实际安装和地面插合/分离试验, 验证了浮动能力指标确定方法与精度控制措施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从管理劳动与管理劳动者的两重性出发,把管理劳动分为两类即生产经营性管理劳动和政府行政性管理劳动,具体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深入探讨了管理劳动的衡量以及价值实现问题,阐明了对管理劳动者进行价值分配和再分配的途径和方法,因而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对现实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5.5m×4m 大型低速航空声学风洞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学测量系统主要用于准确识别试验模型气动噪声产生的区域,同时完成不同条件下的风洞背景噪声测试。根据国内外声学测量技术的现状,结合气动声学试验的特殊要求,研制了一套高性能的声学测量系统,用于完成气动噪声源定位和风洞背景噪声的准确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能够满足风洞声学试验的测试要求。分布式测试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信噪比;即插即用测试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系统的搭建、配置和编程工作,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多线程并行处理算法的设计和 TDMS 技术的使用实现了153.6MB/s 的数据实时流盘,同时构建的分组存储技术为海量数据的有序存储和快速检索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航天器舱内在轨释放任务,文章建立了大型航天器与伴随卫星的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学模型,并分析了影响释放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从保证航天器在轨安全的角度,得到描述释放安全性的最小相对距离计算方法,并利用ADAMS软件对航天器在轨释放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2022年11月初我国已经完成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建造,经历约1个月在轨测试,空间站工作正常稳定,后续将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连续运行10年以上。在空间站全寿命周期内将持续开展平台维护、航天员驻留,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载荷试验。  相似文献   
19.
<正>在空间站建造过程中,在轨技术状态管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任务实施的成败。在任务实施前,地面确认各飞行器是否设置到任务实施前的状态,是否具备任务实施的条件,满足放行条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指令判断状态,及时发现状态偏离;任务结束后,也需要将飞行器状态设置为长期运行状态,避免设置不到位的情况,保障长期运行和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在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后续发展的新阶段后,面临任务形式和扩展功能更加丰富多样的新挑战,在轨技术状态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需要开展系统、高效的技术状态管理,满足空间站在新阶段的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