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24篇
综合类   27篇
航天   1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研究火星进入条件下的非平衡流动特性,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弹道靶上测量了CO2中针对火星探测器进入速度范围5~7 km/s条件下的自由飞圆球的激波脱体距离。实验数据基于阴影法测量,并将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计算了实验流场温度和组分分布等流场参数。一般认为激波脱体距离随来流速度升高而呈单调减小趋势,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状态下,圆球飞行速度约5.5~7.0 km/s的范围内,圆球激波脱体距离随飞行速度升高而增大;采用Park的双温度非平衡模型和5组分6反应的CO2化学反应动力模型可基本再现本文自由飞圆球激波脱体距离的实验测量数据;根据计算结果推测,本实验状态下自由飞圆球波后靠近激波一侧区域的流场主要处于热化学非平衡状态;当来流速度在约5.5~7.0 km/s的范围内时,流场组分CO开始发生显著离解,是引起圆球激波脱体距离在该速度范围内随速度升高反而增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气动中心超高速所自行研制成国内第一座冲压加速器,并成功地实现了弹丸的冲压加速。文中首先给出冲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37m m 口径冲压加速器系统组成,最后给出了热发射不起动(unstart)和热发射实现冲压加速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3.
37mm冲压加速器热发射试验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动中心超高速所自行研制成国内第一座冲压加速器,并成功地实现了弹丸的冲压加速。文中首先给出冲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37mm口径冲压加速器系统组成,最后给出了热发射不起动和热发射实现冲压加速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不增加空间碎片防护构型体积、质量的约束条件下提升防护构型的性能,一直是空间碎片防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设计了玻璃钢填充层结构与玻璃钢铝板贴合后壁结构2种防护构型,通过开展弹道靶超高速碰撞实验和数值仿真分析,探究这2种玻璃钢防护构型与等面密度Whipple构型的防护性能差异。实验中采用铝弹丸直径为4.0 mm,碰撞速度范围为4.64~4.80 km/s,同时使用Autodyn软件开展数值仿真进行补充论证。结果表明:玻璃钢铝板贴合后壁构型相对于传统的Whipple屏防护性能更好,玻璃钢填充层构型比玻璃钢铝板贴合后壁构型的防护性能更优;同时仿真分析显示,冲击波在后壁内反复振荡的构型可能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冲压加速器(RamAccelerator)的工作原理与冲压发动机相似,利用可燃推进剂气体(如CH_4,O_2和N_2的混合物)在弹丸后部燃烧或爆轰产生推力,达到使弹丸进一步加速的目的。理论上预计,使用常规的H_2/O_2燃料,弹丸最大速度可达6—7km/s,因此在航天工程和兵器领域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美、法、德、日、韩等国纷纷开展这项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初步成果。九十年代以来,国内也作了少量的理论分析工作。1995年气动中心超高速所正式开展了冲压加速器原理性研究,目前已建成国内第一座冲压加速器(下称RAMAC37),并成功完成了冷发…  相似文献   
16.
在激波风洞试验中发展了聚焦纹影显示技术,对流场的密度进行了定量测量.聚焦纹影显示具有对流场区域聚焦显示的特点,可获得流场某个聚焦测试区域的密度变化信息.依据聚焦纹影成像原理建立了密度计算数学模型,对试验中获得的带窗口模型流场聚焦纹影图像与试验前获得的流场图像灰度变化处理后,得到了流场聚焦区域的密度定量值.试验测量密度值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获得的密度值变化规律与数值模拟吻合较好,证实了利用聚焦纹影技术开展流场密度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超高速撞击试验,获得了铝球撞击铝板反溅粒子云团在250~340nm波段的辐射特征光谱。在该波段辨认出铝原子的六条特征谱线,并对其伴线进行了解耦。根据所测光谱数据,使用多谱线法测量出不同撞击条件下的超高速撞击反溅粒子云团的温度,发现超高速撞击反溅粒子云团温度随弹丸直径和撞击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较弹丸直径,反溅粒子云团温度对撞击速度更加敏感;最后拟合出反溅粒子云团温度与撞击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对每条谱线波峰和整个波段分别进行了积分,研究发现谱线波峰积分强度、整个波段积分强度均与弹丸动能呈线性关系,并获得了谱线波峰积分强度与撞击动能之间的斜率系数,该系数可以表征在超高速撞击条件下该峰值的辐射效率。最后结合所得超高速撞击反溅粒子云团温度经验公式推导出基态原子数与撞击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超高速撞击反溅粒子云团原子离化率、气化率与撞击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获取超高速碰撞过程中弹丸的飞行姿态及碰撞所产生的碎片云特性,开展了多序列激光阴影成像技术研究。利用多光源空间分离、偏振分光、光束角放大和补偿滤光等技术解决了单色光带来的衍射和干涉噪声以及碰撞瞬间强烈的自发光干扰问题,并先后在碰撞靶上建立了2序列、4序列和8序列激光阴影成像系统。该系统可以获得最小间隔1μs、曝光时间10ns、像素1000万的多个不同时刻的超高速瞬态变化过程图像,并在超高速碰撞靶试验中得到应用,获得了2~7km/s 撞击速度时碎片云的多序列阴影图像,该序列图像清晰地描述了碎片云的轮廓发展变化过程。该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超高速摄影机的功能,满足目前碰撞试验粒子的飞行姿态及碎片云显示需要,并可以应用于其它超高速瞬态过程测量及流场结构显示。  相似文献   
19.
带隔热层蜂窝夹层结构的超高速撞击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隔热层的蜂窝夹层结构是航天器常用的结构材料。针对带隔热层蜂窝夹层结构开展了超高速撞击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通过试验获得了带隔热层蜂窝夹层结构的弹道极限方程,并利用该方程计算了带隔热层前板的等效厚度;同时采用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PH)和有限元(FE)耦合的方法,对蜂窝夹层结构的超高速撞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蜂窝芯限制了碎片云的径向膨胀,碎片云轴向流的导流和分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石安华  柳森  黄洁  李毅  杨富荣  苏铁 《宇航学报》2008,29(2):715-717
为深入研究空间碎片与航天器超高速碰撞的物理过程,利用瞬态光谱测量系统在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