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10篇 |
免费 | 412篇 |
国内免费 | 15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639篇 |
航天技术 | 323篇 |
综合类 | 221篇 |
航天 | 6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130篇 |
2008年 | 135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28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0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针对汽车驾驶室在常用高速(65~80 km/h)时,驾驶室左右晃动的振动问题,分别建立了车体、车体与板簧的系统模型,通过试验和仿真计算得到了其自由与约束状态下的振动模态分布,找到了驾驶室产生晃动的主要原因.以板簧刚度、车体刚度为变量,将约束模态分析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对板簧和车体组成的系统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改进使常用车速下的驾驶室响应达到了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262.
随着导弹模拟训练系统在用户训练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使操作人员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有逼真效果,必须较好地实现实际装备操作过程中的视景仿真。结合自动检测、多媒体技术、视景音响模拟技术,运用Delphi6成功完成了某导弹模拟系统的研制,该模拟训练系统可逼真地再现实际装备操作训练视景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63.
本文叙述一种测试固体材料热膨胀的新方法,介绍了该方法所使用的计算公式,设计了一套膨胀计结构,建立了一台简易新示差膨胀仪。利用该仪器对几种材料进行了测试,其结果与文献数据比较接近。该方法既有普通示差法结构的原理简单。操作方便,温域广,经济等优点,又有精度高和可测小试样的优点。本文还叙述了新示差法应用的前景和不足。 相似文献
264.
李园庭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8,(3):22-30
本文给出了所谓集中到列紧原理的另一形式,并利用它讨论了一类非线性椭圆型方程广义银和分歧点的顾在性。 相似文献
265.
石英陶瓷材料与低膨胀合金的膨胀系数差异很大,在粘接过程中的内应力影响两者的粘接强度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266.
连续杆战斗部类导弹杀伤概率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目的在于改进连续杆战斗部类导弹杀伤概率的计算模型。作者综合了李廷杰[1]和William E.Renyalds[2]的有关结果,分析地给出了杀伤概率的计算表达式。在推导的过程中,作者引入实际延迟时间的概念,导出了实际延迟时间T_1和T_2的计算公式,改变了引战配合概率的积分变量,使杀伤概率的计算得到简化,并使计算过程和物理意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67.
第二部份:三元亚音速机翼举力面理论的电模拟 在第一部分中,已经阐述了应用电场模拟法解决二元机翼(翼型)的绕流问题。本文将通过对两种平面形状的平板机翼和一种平面形状的有相对扭转的机翼的实验研究,进一步阐述电场模拟法在解决三元亚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方面的应用。同时为了估价实验数据的精确度,还引证了按举力面理论数值计算的结果与之比较。 相似文献
268.
目前处理超音速机翼理论问题的方法计有:源汇法,偶极子法,偶极子举力消去法,锥型流法和锥型流举力消去法等。锥型流法由于采用了复变函数的有力工具,因此在解决具有锥形边界的机翼的载荷分布以及气流流场问题时显得十分方便。由于一般的超音速机翼都是由直接边界与角点 相似文献
269.
270.
数字式自适应双门限检测装置是一种简化的雷达自动目标检测器;在设计得当时。其性能可与理想非相每检测器比美。本文着重分析组成实际的检测系统时必须加以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即:1.波门的形式及其宽度的选择。指出,在实际系统里,整个波门间隔内单次检测的虚警概率要比波门内某点的虚警概率大数倍;并指出噪声包络多次超跃第一门限这一事实的存在,最后提出采用“跳跃”式波门以降低系统的总虚警概率。2.检测系统的恒虚警。本文提出一种按平均估值方式工作的恒虚警方法;指出,这种估值方式完全能实现恒虚警控制,而其检测性能,当观察次数 n 大于50时,与最佳的均方根估值方式相比,相差不到1分贝。由于这种估值方式大大简化了数学模型,给工程实践,特别是给小型数字式信号处理装置带来不少设计上和技术实现上的便利。本系统正是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恒虚警,使系统组成大为简化。与某机载雷达的联试结果表明,数字式自适应双门限检测装置能使原雷达发现目标所需之最低信噪比降低4~6分贝,而且雷达显示画面清晰,没有由噪声引起的杂乱背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