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5篇
航空   55篇
航天技术   27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52.
硅橡胶热膨胀模具设计与纵横加筋壁板成型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蒙  顾轶卓  程勇  孙晶  李敏  张佐光 《航空学报》2012,33(6):1116-1124
 采用闭模硅橡胶热膨胀工艺和硅橡胶辅助热压罐工艺,制备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纵横加筋壁板,分析了2种工艺成型过程的特点及其对成型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硅橡胶辅助热压罐工艺下工艺间隙、硅橡胶厚度和金属模块定位对制件密实状态和尺寸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闭模热膨胀工艺,所采用的硅橡胶辅助热压罐工艺及其模具方案更适合于成型纵横加筋壁板;热压罐工艺应按照硅橡胶自由膨胀的方式来设计工艺间隙;硅橡胶的厚度对密实质量影响较小,但厚度越大温度不均匀性越明显;热压罐工艺中采用金属模块定位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加筋肋交汇处的尺寸精度和密实质量。研究结果对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制造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筒状复合材料制件热压罐成型温度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筒状结构是航天飞行器的典型结构形式之一,其在热压罐成型工艺过程中多采用圆筒结构径向平面垂直于热压罐径向平面的放置方式,在其成型过程中筒状结构的迎风面、背风面、侧风面等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现象,针对该问题,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考虑树脂固化反应放热的温度场分析方法,并选取圆筒结构典型位置的温度变化历程对仿真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且分析了圆筒结构的温度场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改变热压罐的升温速率,分析了圆筒制件内温度和固化度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圆筒结构热压罐成型过程,因为结构特性而带来的温度差异远远大于因传热引起的温度差异;热压罐升温速率从0.5K/min上升至5K/min,圆筒制件迎风面与背风面温度差值最大值仅增大1.1K,最大固化度差值仅增加2.08%,热压罐升温速率对圆筒结构温度场与固化度均匀性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中圆筒结构的热压罐固化成型工艺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刘睿  李敏  高翔  金捷 《推进技术》2019,40(6):1300-1313
为发展多组分液体燃料高温蒸发模型,首先以零扩散和无限扩散概念为基础,拓展考虑自然对流的厚交换层高温蒸发模型到多组分液体燃料,提出多组分NC-TEL模型。其次,采用挂滴法对正庚烷-乙醇、正癸烷-乙醇、RP-3航空煤油-乙醇三种混合燃料的单液滴在高温静止和强迫对流条件下的蒸发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混合液滴蒸发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温度越高组分构成比例对液滴蒸发率的影响越明显;本文实验条件下,对流环境对于液滴蒸发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最后,用实验数据检验蒸发模型。模型对比结果显示:总体上,NC-TEL模型优于R-M模型,高温段预测精度平均提升了8%~35%;低温段,零扩散NC-TEL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较好,而无限扩散NC-TEL模型与实验结果相比误差略大;高温段,对于正庚烷-乙醇混合燃料液滴,NC-TEL模型预测较为准确,而对于正癸烷/RP-3航空煤油-乙醇混合燃料液滴,NC-TEL模型预测值则偏低,可能的原因是微爆现象和Marangoni现象。  相似文献   
55.
单向纤维集束的树脂浸润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自行研制的浸润特性测试系统,研究了环氧树脂对单向纤维集束的浸润行为,分析了纤维体积含量、树脂温度、纤维种类及纤维表面浸润剂等因素对浸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增加纤维体积含量、升高树脂温度、去除纤维表面浸润剂均可加快环氧树脂对纤维集束的平均浸润速率.研究结果对指导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合理设计、开发浸润特性表征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T700/DS1202碳纤维层合板是一种目前在国内无人机领域广泛使用的复合材料.在对T700/DS1202碳纤维层合板冲击损伤及压缩后的损伤扩展情况试验检测的基础上,分析了含低能量冲击损伤层合板在压缩载荷下的破坏机理,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5J是冲击损伤的门槛值,当冲击能量大于等于该值时,层合板剩余压缩强度降至90%以下;压缩时冲击损伤处分层,并从心部扩展至边缘,造成层合板最终失效.  相似文献   
57.
本文对现有机场场面监视技术做了分析比较,给出了基于ADS-B技术的场面监视系统框架,对ADS-B的报文传输协议做了解析。研究和分析结果可以为ADS-B在场面监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为了改进P-M模型图像去噪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保真约束的P-M模型图像去噪方法。结合P-M模型和保真约束项的优点,通过保真约束项调节平滑权重,从而能有效去除噪声,较好保护图像特征,避免"阶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了该方法进行图像去噪有效性。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三种典型国产煤样在激波管所产生的高温条件下进行的热解过程研究(激波管内径70mm,采用 He/Ar 驱动,热解时间2ms 内,热解温度1700K),给出了三种煤热解析出的多种组分的时间历程,提出了相应的组分产量预测模型,并讨论了影响热解组分产量的环境压力、粒度和挥发组分的再分解等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0.
上浆剂对高性能碳纤维(CF)表面的修饰作用及对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调制作用至关重要。以湿法制备的宇航级T800碳纤维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浆前后纤维表面微结构、化学组成和化学反应特性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复合材料的宏微观界面性能进行表征评价。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方法,分析上浆剂的反应性及其与环氧树脂(EP)、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的化学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树脂固化温度条件下上浆剂与纤维表面基团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纤维上浆剂提取量及纤维表面活性碳元素含量降低,并且上浆剂与EP、BMI工艺具有良好的化学反应性。经过高温处理后CF表面的上浆剂失活,CF/EP的界面剪切强度发生一定变化,CF/BMI的界面剪切强度下降13%。综上可见:具有化学活性的环氧类上浆剂可明显改善CF表面特性,进而对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产生影响,其中上浆剂与树脂体系的反应性对界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