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7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149篇
航空   1617篇
航天技术   323篇
综合类   219篇
航天   69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SiCp/Al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其在加工中会出现较高的切削力和切削温度,从而降低其车削加工表面质量和精度。为探究超声椭圆振动作用及车削工艺参数对SiCp/Al车削的影响,在ABAQUS中建立了SiCp/Al超声椭圆振动有限元车削仿真模型,优化了SiCp/Al微观几何建模方法,对车削模型进行验证并开展车削仿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椭圆振动车削可有效减少亚表面损伤、表面裂纹等缺陷。通过变切速和变切深单因素试验,发现随着切削速度和切削深度增加,普通和超声车削主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均增大,超声椭圆振动技术可有效降低SiCp/Al车削过程的主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在所选参数中,切深100μm、切速200mm/s时超声作用降低切削力作用最大;切深20μm、切速600 mm/s时超声作用降低切削温度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02.
针对传统的缺陷图像识别处理方式存在着准确度与辨识度不足,且处理缺陷种类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scade R-CNN和Mask R-CNN的神经网络模型。首先,为了提高缺陷检测的可视化效果和检测准确度,在实例分割卷积网络Mask R-CNN的基础上,结合级联神经网络Cascade R-CNN结构,组合成了新的级联实例分割Cascade Mask R-CNN网络;其次,对组合而成的级联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将训练好的模型对复合材料缺陷图像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的平均准确度达到了91.5%,平均置信度达到了97.3%,达到了检测精度的要求。该研究成果可运用于航天复合材料缺陷识别。  相似文献   
903.
为了探究外界环境条件对燃气轮机排气的影响,以船舶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和船舶整机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合适的物理模型对船用燃气轮机排气部件进行阻力特性、流场分布的仿真分析,进一步提出燃气轮机排气系统的修正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引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建立船舶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和整机系统的模型,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开展不同工况点和风速风向下燃气轮机排气系统的流场特性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得到不同风速风向下排气系统的阻力特性,即总压以及总压损失,温度特性以及引射特性。以整机仿真和部件仿真所得到的数据为基准,建立了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在整机环境从无风到有风的变化条件下的工作特性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904.
无静叶对转风扇/压气机能有效减小发动机陀螺力矩,在轴向长度方面具有优势。然而,无静叶往往导致下游叶片攻角变化较大,变工况性能难以保证,且这一特点随叶尖切线速度的增大而恶化。本文利用小尺寸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根部周向速度较低的特点,尝试对其进行风扇与压气机无静叶对转方案设计。通过速度三角形分析了无静叶对转风扇/压气机的性能特点,开发了无静叶对转风扇/压气机一维设计程序进行参数方案的筛选优化,设计得到小尺寸无静叶对转风扇/压气机构型方案,设计点效率为85.1%,压比为3.16。结果表明,对转压气机的下排叶片相对进口气流角的变化范围较常规转叶+静叶相对进口气流角范围更小,而对转下排叶片的进口速度却将增大1.5~3倍,因此,需要合理选择对转风扇/压气机的轮毂比及转速比,才能保证对转风扇/压气机变转速工况下的设计点效率及失速裕度。减小对转风扇/压气机转速比有利于提高设计点效率和裕度,但本文受发动机总体指标限制,对转速比选择进行了折中。  相似文献   
905.
如何改善飞机的飞行品质,提高飞行稳定性,是飞机设计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研究飞机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和稳定性问题,对于提高飞行稳定性意义重大。文中通过利用Simulink方法和描述函数法对人机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飞机系统中,伴随着饱和、死区、间隙3种非线性特性的引入,飞机操纵系统会发生相位延迟、精度减小、稳态误差增大,等而引起飞行品质陡降。根据文中研究结论,在飞机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间隙特性的出现,但可以适当引入饱和特性和死区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机系统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06.
探求切削力、振动和表面粗糙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实现表面粗糙度的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MQL铣削45钢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切削速度v、每齿进给量f_z、切削深度a_p的三因素四水平的64组切削试验,在线测量主切削力、轴向力和径向力及振动,对切削分力数据处理得到相应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均方根值,同时离线测量出二维粗糙度R_a、三维粗糙度平均值S_a和均方根值S_q。采用正态分布、指数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和Cauchy分布等函数拟合,根据AIC准则确定出最优分布函数,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出未知参数。使用Gaussian Copula、t-Copula、Frank Copula、Gumbel Copula、Clayton Copula等Copula函数拟合铣削力、振动和粗糙度之间相关结构形式,采用AIC准则优选出最优Copula函数,并确定出参量。利用最优Copula函数导出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τ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了铣削力、振动与表面粗糙度的整体相关性。采用混合Copula函数对铣削力、振动与表面粗糙度的尾部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07.
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空间振荡分布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空间振荡分布特性开展试验研究,建立射流/喷雾在纵向和三维空间内的振荡分布预测模型。试验在Ma2.1下吹式风洞中进行,采用脉冲激光背景成像方法和基于PIV原理的倾斜成像方法分别捕捉纵向和不同横截面上的喷雾瞬态分布结构,涉及的研究参数及其变化范围包括:超声速来流总压(642~1010kPa)、液体喷孔直径(0.48~2.07mm)、距离喷孔的流向距离(10~125mm)以及液气动量比(0.11~10)。通过研究,提出并定义一种用于定量描述射流/喷雾空间振荡分布的无量纲参数——喷雾分数(γ),基于喷雾分数开展了纵向喷雾振荡分布研究,建立了纵向边界带模型,并开展了模型准确性验证。研究并发现了横截面上喷雾振荡分布呈"Ω"型,提出spray body和spray foot的分区概念,构造egg-shape曲线对spray body区域的喷雾分数等值线进行拟合,建立了egg-shape曲线方程中6个关键系数的系数模型,进而建立了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空间振荡分布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08.
石英加速度计重力场试验定位基准问题与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石英加速度计在1g场测试过程中存在的定位问题,并针对该问题设计、实现了一种专用定位螺钉,该设计方案可用于仪表的反复安装和定位,有助于提高误差系数的重复性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909.
随时间变化的应变疲劳可靠性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应变载荷和应变强度的随机波动性和可靠性的时间变化性,建立了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应变疲劳干涉模型,算例演示了2种情况下(Manson-Coffin公式和3参数暴函数公式广P-ε-N曲线)动态应变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10.
多谱段集成TDI线列红外探测器组件是"高分五号"卫星全谱段光谱成像仪的核心器件。为满足航天型号应用要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项目团队立足已有技术基础,创新性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谱段集成TDI线列红外探测器组件技术",引领了中国多谱段集成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发展,谱段集成数量达到4个,分别实现了短中波4个谱段和长波4个谱段的集成,谱段从短波1.55μm覆盖至长波12.5μm,并根据探测组件在轨工作剖面,开展了地面8年寿命的试验考核。测试和试验结果表明:多谱段集成TDI线列红外探测器组件产品的性能、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