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32篇
航天技术   11篇
综合类   3篇
航天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逐步破坏方法的复合材料层板拉伸破坏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逐步破坏方法,对含冲击损伤的复合材料层板拉伸破坏进行数值模拟。和传统的刚度折减系数做法相比,能对复合材料层板内部不同部分的损伤给出比较合理的描述,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层板的承载能力,对于工程实际很有意义。最后将本文方法与有关文献的方法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2.
舰载直升机系留座的布置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书  何忠桓  徐丽娜 《航空学报》2005,26(6):715-719
本文根据舰载直升机系留索的受力特点,推导出系留索的张力计算表达式,利用遗传算法对系留点的位置进行优化,得到了各海况下系留点的优化布局形式和系留索的张力值,最后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了最佳的系留座布局形式。  相似文献   
43.
周超  李书 《飞机设计》2007,27(4):1-5
建立了粘弹减摆器不同连接形式时的旋翼系统气动弹性稳定性分析模型。旋翼动力学模型考虑了非定常空气动力和桨叶挥舞/摆振运动的耦合。采用基于复模量的非线性VKS改进模型,建立叶间粘弹减摆器和普通连接粘弹减摆器的力矩方程。分别采用特征分析法及时域分析法计算了普通连接形式和叶间连接形式的直升机旋翼系统的动稳定性。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计算,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4.
非线性叶间黏弹减摆器对直升机空中共振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波  李书  张晓谷 《航空学报》2007,28(3):550-555
 建立带非线性叶间黏弹减摆器的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动稳定性分析模型。与全机飞行力学平衡计算相结合,旋翼/机体耦合动稳定性分析模型考虑前飞状态桨叶变距操纵、机体姿态角和桨毂纵向安装角。针对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叶间黏弹减摆器,采用基于复模量的非线性VKS改进模型、Simulink时域仿真和多桨叶坐标变换等效阻尼识别法分析直升机悬停、前飞状态下旋翼/机体耦合动稳定性及减摆器双频动幅值,并就减摆器布局、全机总重以及前飞速度对桨叶摆振后退型模态阻尼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悬停到前飞直升机动稳定性一般均下降,一定速度后又上升;加上减摆器能消除前飞不稳定区;叶间黏弹减摆器抬头连接能提高模态阻尼。  相似文献   
45.
结构控制设计中具有输出反馈最小范数的极点配置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书  张晓谷  向锦武 《航空学报》2000,21(5):446-449
给出了结构控制系统输出反馈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鲁棒性分析设计的一些基本步骤,兼顾结构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计算的简便。基于鲁棒度量建立状态向量和输出向量参数之间的协调关系,利用 QR分解技术,导出鲁棒极点配置问题的增益矩阵表达式,通过分析该表达式,可以得出本文方法的鲁棒性能够得到保证。将输出反馈极点配置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用 LM方法解出具有最小范数的反馈矩阵。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一个 3层结构在正弦载荷作用下的振动控制问题,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46.
成万植  李书 《飞机设计》1994,(4):1-3,11
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结构分析辅助技术,它正在发展成为有限元专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有限模型修正技术的需求,概念和基本思路及其前景,目前的是唤起人们的注意,同时希望有志者投入这一技术开发,并尽早为型号设计服务。  相似文献   
47.
基于仿真模型的短距起飞性能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短距起飞较垂直起飞可有效提升各类特种飞行器的有效载荷与起降安全性,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纵向飞行力学模型,针对某小型无人倾转旋翼飞机建立其短距起飞仿真模型,以起飞距离为目标函数,对操纵变量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存在一定的升降舵操纵策略使得起飞距离最小化;起飞采用固定的短舱倾转角与起飞质量存在一定的最佳匹配关系;起飞过程中对动力短舱倾转角进行合理操纵则能进一步缩短起飞距离.考虑到仿真模型与优化问题在数学上的普适性,该方法适用于包括传统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其他类飞行器的短距起飞性能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