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3篇
航空   159篇
航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获得实验中维持叶栅气动状态稳定的控制方法,研究短周期叶栅风洞气动状态同阀门开度的关系,根据实验的阀门流量特性数据计算阀门开度,准确调试出需要的实验状态.将调压阀流量特性数据作为专家知识同传统PID(比例积分微分)方法相结合,得到实验中维持叶栅气动状态稳定的有效方法,该方法能自动计算控制参数并精确控制叶栅气动状态,而且具有计算量小、压力稳定快以及不会出现震荡的优点.  相似文献   
92.
涡轮叶片型面气膜冷却效率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并发展了以低雷诺数k ε紊流模型为基础的气膜冷却效率计算方法,将前人针对平板气膜冷却提出的掺混模型推广应用于涡轮叶片型面。计算结果表明,导向叶片型面存在四个典型区域,每个区域自气膜孔喷出的冷气射流与主流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不同,对于四个典型区域分别建立质量喷出率φ和三维掺混系数γ两个经验参数随冷气吹风比变化的规律,并用所得的规律计算叶片上单排气膜孔下游的冷却效率,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93.
涡轮叶片表面气膜冷却的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压力面和吸力面各有双排气膜孔冷却的涡轮导向叶片表面进行了详细的传热实验研究,在不同吹风比下获得了当地气膜冷却效率和换热系数,结合流场测量结果分析了叶片表面冷却和换热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孔排位置叶片表面气膜冷却效率和换热规律有很大不同,孔排位置一定时,冷却效果主要由吹风比决定。结果还表明尽管冷气喷射使型面换热系数随吹风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气膜冷却还是能有效的降低型面的热负荷,其中以中吹风比喷射时冷却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4.
在使用工程计算方法对涡轮叶片温度场进行计算时,往往将叶片内流通道简化成光滑或带肋的换热管元件,容易忽略 各内流管段之间的影响,造成计算得到的叶片3维温度场与真实温度场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对涡轮叶片3维 温度场模拟的准确度,对涡轮叶片内流通道的换热流动算法进行改进。考虑涡轮内部蜿蜒通道中弯转区和弯转效应2种因素对 涡轮内部流动换热的影响,使用试验得到的数据对2种因素影响区域的换热情况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算法对某工作叶片进行 温度场计算,并对修正前后叶片温度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后算法得到的蜿蜒通道内的气体温度相较于修正前 算法得到的沿程升高更多,修正后算法求得的叶片整体平均温度降低,最大温差增大。  相似文献   
95.
气膜孔形状对排孔下游冷却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实验研究了气膜孔几何形状及吹风比对孔排下游的局部冷却效率的影响。所用孔形是簸箕形孔、圆锥形孔及圆柱形孔,实验的参数范围为二次流孔径雷诺数 Re=10000~ 25000,二次流吹风比 M=0.3~ 2.0,在上述范围选取了 26个工况分别对 3种孔形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圆锥形孔、簸箕形孔及圆柱形孔的最佳吹风比分别为 1.0,0.7及 0.5。当吹风比大于 0.7时,带有扩张型出口的气膜孔的冷却效率和冷却区域均优于圆柱形孔。  相似文献   
96.
涡轮动叶压/吸力面气膜孔冷却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聪  朱惠人  付仲议  李峥  刘辉 《推进技术》2016,37(3):511-519
为了研究涡轮动叶的气膜冷却特性,在短周期跨声速换热风洞中测量了静止条件下压力面和吸力面气膜孔的冷却效率,分析了主流雷诺数、马赫数和吹风比对气膜孔冷却效率分布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压力面孔和吸力面孔,整体冷却效率均随着吹风比的增大而降低;压力面孔在高雷诺数工况下的冷却效率要更高,而吸力面孔在2.0的大吹风比工况时,低雷诺数下的冷却效率在近孔区域(30倍孔径距离内)高于高雷诺数工况。改变马赫数对压力面冷却效率几乎无影响,而在Ma=0.913工况下,在吸力面孔后28倍孔径位置处冷却效率突然降低至0.05以下。  相似文献   
97.
微尺度阵列射流冲击结构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建坤  郭涛  朱惠人  郑杰  郭文  苏云亮 《推进技术》2016,37(9):1681-1687
为了研究真实发动机尺寸下带有长圆形扰流柱阵列射流冲击结构的换热特性,选取雷诺数Re范围为1000~10000,并保证与真实发动机工况相同的克努森数Kn条件下,进行了实验研究。扰流柱排布方式分为顺排和叉排,冲击孔径D=0.4mm,0.5mm,0.6mm,冲击距H/D=1,1.5,2,详细分析了几何参数对结构整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扰流柱的排布方式对平均换热系数影响很小,原因在于长圆形扰流柱的导流作用强于扰流作用;相同雷诺数时,孔径减小,流量减小33%,换热系数最大下降幅度10%,小孔结构具有保持相同换热强度、减小流量的应用潜力;相同雷诺数时,换热系数随着冲击距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98.
李琳  刘存良  杨祺  朱惠人 《推进技术》2018,39(4):802-809
为探究微尺度管道内沸腾气液两相流动与换热机理,采用基于VOF多相流模型的数值方法研究了制冷剂R141b在水平微细管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获得了制冷剂R141b在管道内的流型、温度、速度及表面传热系数分布,分析了制冷剂R141b在管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基本规律和气泡运动特点。研究表明,制冷剂R141b在微细管道内流动沸腾依次出现单相流,泡状流,受限泡状流,弹状流,间歇状流,雾状流等典型流型。制冷剂R141b在微细管道内温度沿轴向逐渐升高,速度沿轴向逐渐增大,表面传热系数沿轴向先增大后减小。由于质量流速的增大使得制冷剂气相和液相的流动速度增加,表面传热系数随之增大:相同热流密度下,计算的大质量流速工况较小质量流速工况的表面传热系数平均增幅为21.4%;热流密度的增大会加快制冷剂液相向气相转变的速度,表面传热系数随之增大:相同质量流速下,计算的大热流密度工况较小热流密度工况的表面传热系数平均增幅为23.9%。  相似文献   
99.
带气膜孔出流和侧向出流的冲击换热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热色液晶瞬态测量技术测量了阵列孔冲击靶面的局部传热系数,获得了冲击雷诺数为5000,10000,15000,20000时侧向出流比(侧向出流质量流量与主流质量流量之比)为0,0.25,0.4,0.6,0.8,1时的靶面传热系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靶面的传热系数均随雷诺数的升高而升高;靶面上冲击驻点区域传热系数最大,气膜孔区域传热系数较高.靶面的平均传热系数随侧向出流比的增加而减小,侧向出流比较小时,靶面的平均传热系数下降幅度不大,较大时靶面的平均传热系数下降相对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0.
采用窄带热色液晶全表面瞬态测温技术,对将涡轮发动机进气道支板的冲击腔进行放大和简化后所得的收缩型通道内表面开展冲击换热实验研究,具体考察了射流孔孔径、冲击距以及通道高度变化对努塞尔数分布及大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孔径和通道高度的增大、冲击距的减小均使通道内部换热得以加强,但在侧壁和前缘的努塞尔数分布变化及平均努塞尔数增幅不尽相同;并且通道内部换热受孔径影响最大,受通道高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