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航空   753篇
航天技术   68篇
综合类   147篇
航天   15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针对变质量柔性自旋飞行器推力作用下稳定性问题,以Timoshenko梁为模型,考虑陀螺效应和剪切效应,基于有限元法建立系统振动方程,分析质量变化、推力作用和自旋转速对系统振动的影响,采用自适应Newmark法求解系统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质量和推力能够改变固有频率、进动频率和临界转速;受质量变化影响,自旋转速与临界转速相等时,飞行器发生短暂共振,共振响应峰值最大时刻与此重合时刻相比稍有延迟。  相似文献   
672.
面向未来复杂区域精确软着陆需求,对月/火探测任务软着陆制导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目前已开展的月/火探测任务,分析了探测任务的发展趋势;其次就软着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整理,给出了发展趋势分析及难点浅析;最后对月/火探测任务进行了总结及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软着陆制导技术方向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73.
飞机大部件对接自动化制孔采用蒙皮侧单向压紧制孔技术,而由于在常见的自动化制孔系统中叠层材料被钻透的瞬间产生瞬时回弹,对制孔设备和加工质量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该问题进行机身蒙皮侧制孔压紧力优化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制孔过程的模拟仿真,根据不同环境下的回弹现象,确定压紧力优化分析方案,综合考虑接触间隙、瞬时回弹和制孔刚性的影响,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从而得到最优的压紧力工艺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在飞机常见框间对接段自动化钻孔中,采用轴向力为150 N的麻花钻时压紧力的最优解为314.54 N,采用轴向力为100 N的自动化一体钻时压紧力的最优解为362.73 N。通过现场试验,压紧力最优解满足生产要求,实际最优压紧力低于最优解不超过20 N,因此考虑不同加工环境等因素构建合理的工艺参数选定范围。   相似文献   
674.

结合气体热力学理论和等压引射器设计理论方法,提出了高温燃气热力学参数计算方法,研制了基于高温燃气引射的超声速引射器试验平台。通过引射器与燃气发生器的对接实验,研究了零引射和被引射气流引射两种状态下的工作性能以及引射气流温度变化对工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被引射气流流量360 g/s时,入口总压达到3.89 kPa,优于设计指标4 kPa;引射气流温度在低于设计值100 K范围内的变化对引射器的工作性能不会造成影响。实验验证了基于高温燃气引射的超声速引射器性能计算分析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可靠性,相关研究结果为燃气发生器参数优化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675.
航空发动机起动发电系统要求在热机与冷机情况不同负载转矩未知且突变明显时都能够可靠起动,且要求起动时间尽可能短。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开环I/f控制方法存在转速调节时间长、电流利用率低、给定电流与负载转矩不匹配时易发生失步现象等问题,因此并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起动发电系统。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时功率检测的改进闭环I/f控制策略,通过检测瞬时有功功率的扰动量对给定电流矢量的角速度进行补偿,增加系统阻尼转矩分量,加快转速收敛;通过检测瞬时无功功率调节电流矢量幅值,使电机工作在最大转矩/电流比状态,适应负载转矩的突变。同时建立了基于小信号的线性化模型,对传统开环I/f与改进闭环I/f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及鲁棒性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合适的阻尼补偿系数。最后通过仿真及试验验证了改进闭环I/f起动控制方法可以减小升速阶段转速波动约±60 r/min,减小转速达到稳定的收敛时间约0.3 s,提高电流利用率约20%,且能够适应航空发动机起动发电系统中未知且突变的负载转矩,及时对给定电流进行调整,不再会出现失步现象,实现可靠起动,可以有效地应用在航空发动机起动发电系统中。  相似文献   
676.
为了最大化提升小直径制导炸弹对面积目标的打击效率,提出基于多要素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小直径制导炸弹空面打击最优火力分配方法。考虑制导炸弹的误差散布,运用网格法建立了单枚制导炸弹的打击效率评定模型,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枚制导炸弹的最优火力分配模型;构建了打击效率最大和用弹量最小的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了制导炸弹的最优火力分配模型。通过引入概率选择算子、混合交叉算子、改进精英保留策略对NSGA-Ⅱ算法中的多要素进行改进,增强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提升算法性能。仿真结果表明,MFM-NSGA-Ⅱ算法能够获得有效的小直径制导炸弹最优火力分配方案,最优火力分配结果对应的用弹量随场景参数的变化而改变,并且本文方法求解质量优于原NSGA-II算法和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相似文献   
677.
围绕全角半球谐振陀螺的典型使用环境特征,对谐振子结构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仿真分析了\"等壁厚\"上薄下厚\"上厚下薄\"3种结构方案的振动特性差异,发现在谐振子平均尺寸相同的情况下,\"上厚下薄\"方案的工作频率最高,相邻模态频率间隔最大,且受冲击影响最小.进一步,定量仿真分析了内球面半径、内圆角半径及内支撑柱直径等结构参数对\"上厚下薄\"谐振子振动特性以及抗冲击性能的具体影响,为陀螺的设计加工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78.
针对速率积分半球谐振陀螺测试精度与使用精度不一致的问题,深入研究了速率积分模式下半球谐振陀螺误差的基本特性,指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现有测试方法仅考虑了振动驻波在固定工作点时陀螺零偏的稳定性,而未考虑驻波在不同工作点时陀螺零偏的一致性。进一步提出,应基于“如何用,即如何测”的思想,采用全周向的方式考核速率积分半球谐振陀螺的零偏和标度因数性能,提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法或思路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79.
在美国军方的电子战投资受预算削减的影响备受挫折之际,从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传来消息,他们为美国海军“下一代干扰机”(NGJ)项目研发的电子战原型吊舱已成功地在“湾流”G-III上进行了飞行试验,验证了NGJ项目关键技术瓶颈之一——大功率发电系统,并达到预期效果。此举标志着美国海军的NGJ计划向投入实际使用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80.
多自主翼伞系统建模及其集结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奇  赵敏  赵志豪  马敏毓  黄荣发 《航空学报》2016,37(10):3121-3130
当前对翼伞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翼伞,但实际空投中一般需要使用多个翼伞,才能完成大量物资、装备的空投补给任务,而多个翼伞同时空投时,将会出现翼伞需要集结、相互间需要避免碰撞等在单翼伞空投时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单翼伞系统已能通过GPS/惯导系统及其他板载传感器实现自主飞行,针对多个自主翼伞的空投任务设计算法,以控制下降翼伞之间的相互运动,实现多翼伞系统的集结和避碰。首先以质点模型为起点,通过引入新的独立变量,并将翼伞运动转换至风固定坐标系,使得单个翼伞质点模型降维为非线性降阶模型,进而得到多自主翼伞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集结控制算法,利用每个翼伞自身的状态信息和相邻翼伞的状态信息,采用势场法使得多翼伞实现集结并避免碰撞,最后一致地降落至地面。仿真结果表明多个自主翼伞实现了集结,减小了翼伞的着陆散布,降低了翼伞之间的碰撞风险,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多自主翼伞协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