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航空   783篇
航天技术   68篇
综合类   232篇
航天   1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裂纹危险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裂纹危险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的研究,总结出了影响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裂纹扩展的主要因素和裂纹对流燃烧引起的推进剂破坏程度的表征方式;介绍了目前裂纹扩展过程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数值仿真水平以及实验手段,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92.
在全局摩阻测量中,薄油膜技术可以很好地表征表面摩阻的分布情况。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添加了荧光显色分子的不同厚度的油膜,油膜将发出不同的亮度。利用该原理通过检测受激发的荧光油膜灰度值可解算出相应油膜的厚度。本次采用BP神经网络及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神经网络搭建模型完成了荧光油膜厚度与灰度关系的预测,运用Hopfield神经网络完成了相应参数的辨识。实验表明,ELM神经网络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及插值法模型的预测误差分别为5.150%、5.485%和5.935%。通过Hopfield神经网络辨识,光源功率、光距和曝光系数等影响因素的参数误差率控制在1%左右,达到实际工程运用的要求。与传统插值法相比,通过神经网络可获得更高的精度,为荧光油膜灰度与厚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3.
针对电爆阀切刀的结构特点及质量要求,在分析切刀磨削难点的基础上,对切刀磨削方案,磨削过程控制及磨削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了最佳的切刀磨削工艺方法。采用该磨削工艺方法进行切刀磨削试验和切刀切破膜片试验,试验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了此磨削工艺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四刃交汇切刀。  相似文献   
894.
刘蓓  郑林  蒙瑰  徐暠  郗洪柱 《遥测遥控》2020,41(2):49-54
针对基于DSP芯片TMS320C6701的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常见的中断冲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简单有效的避免机制。通过将周期性中断改为主循环查询模式、将DSP系统计时由定时器中断改为FPGA同步计时等方式,使系统中多个中断设计简化为一个中断,避免中断间的冲突。针对中断和主程序间的访问冲突,通过在主程序中关中断等方式,避免共享资源访问冲突。针对DSP系统和外部总线的访问冲突,通过约定接口的通信协议,避免时序冲突。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长周期测试验证,方法有效避免了中断冲突,实现简单;针对不同冲突机制,措施灵活。设计已应用于星载相关设备,也可推广至其他嵌入式软件系统使用。  相似文献   
895.
航空发动机钛材料磨削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钛材料主要指钛合金、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和钛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抗氧化与蠕变性能好等优异特性,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钛材料属于典型的难加工材料。磨削是高效精密加工钛材料的重要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首先概述了钛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及其磨削工艺技术总体情况。随后,从磨削力与磨削温度、砂轮磨损、材料去除机理、表面完整性等方面阐述了钛材料磨削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针对钛材料磨削关键问题提出的新工艺和新方法。最后,对钛材料磨削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96.
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是当前航空航天飞行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是最有可能带来航空航天技术变革,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领域之一,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指出飞行器可变形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即:1)未来飞行器的飞行空域、速域不断扩大,固定外形可能无法满足不同飞行工况对飞行器气动和飞行性能的需求;2)单架飞行器实现多个飞行使命和任务,可能需要飞行器在执行不同飞行任务时具有不同的气动外形;3)提升现有飞行器的气动总体性能,要求其在各个飞行阶段,通过调整气动外形,使其始终保持优良的气动和飞行性能。介绍了现代意义上的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所包含的"变形"和"智能"两方面的含义,其中"变形"是指不同空间尺度(局部、分布、整体)和时间尺度的连续变形,涵盖的范围很宽。按照变形尺度和实现的功能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局部变形(小变形)、分布式变形(中等尺度变形)、整体式变形(大尺度变形)。按照实现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类:机械式变形和基于智能材料结构的变形。并指出当前这个领域的所谓"智能"基本都限制在智能材料或结构、智能控制等较为单一的领域,距离理想的智能变形有很大差距。本论文的论述重点放在可变形技术所涉及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第二,从1903年人类第一架依靠柔性变形机翼实现控制的莱特兄弟的带动力飞行器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F14为代表的变后掠翼技术,至近些年来在湾流III飞机上成功实现飞行演示验证的连续变后缘弯度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可变形飞行器的发展历程。第三,分别从可变形飞行器设计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和可变形飞行器两大基础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问题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可变形飞行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从设计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智能可变形飞行器需求分析和概念研究,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总体和分系统设计技术。从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即:可变形飞行器气动、飞行力学和飞行控制,变形结构、驱动与变形控制。第四,针对智能可变形飞行器的内涵、可变形的技术指标、变形材料与结构以及效费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最后对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技术是螺旋式发展的,一方面需要开展广泛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探索研究,从基础做起;另一方面需要从工程化的角度梳理可变形飞行器一类或几类较为明确的背景需求,以牵引该领域的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97.
对鲁棒控制方法在导弹上的应用作了全面的综述。首先指出了传统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中存在的2个问题,指出可以用鲁棒控制理论和非线性方法进行设计。然后以鲁棒控制理论的主要分支-H∞控制理论的历史,说明了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接着从导弹制导规律设计和姿态控制器设计2个方面展开了鲁棒控制理论在导弹控制中的应用,最后给出了导弹鲁棒控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98.
并联TBCC排气系统流场结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彦沣  徐惊雷  许保成  陈匡世 《推进技术》2017,38(12):2686-2691
为探索并联TBCC排气系统在宽马赫数飞行范围内的性能变化规律,针对某TBCC排气系统构型开展了飞行包线内的数值模拟分析。为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对该实验模型完成了典型工作点静特性风洞实验,获得了相应的流场结构和壁面压力分布规律,并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并联TBCC排气系统双通道气流在涡轮下壁面出口处发生严重干扰导致出口流场复杂。优化设计TBCC排气喷管,有利于降低气流干扰对整个排气系统流场结构和推力性能的影响;飞行包线内,排气系统总的推力系数均高于0.9。气流大面积分离导致冲压发动机低马赫数时性能较低,但其对排气系统整体的推力性能影响很小;数值模拟得到的壁面沿程压力分布、流场波系结构等均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因此,数值计算结果用来评价TBCC排气系统性能的可靠性得到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899.
在低落压比状态下,对有无辅助活门的两种串联式TBCC组合喷管开展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对包含辅助活门的串联式组合喷管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分析其壁面沿程压力分布与波系结构的变化情况,探究辅助活门对串联式组合喷管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辅助活门结构减少主流喷管外壁面的流动分离区范围,有效的提高了组合喷管内推力。带辅助活门型组合喷管能够引射环境气流,减少引射喷管壁面的回流区范围与底部阻力,从而减少推力损失,提升组合喷管整体性能。提高次流压比或降低主流压比,主流喷管出口处欠膨胀程度降低,声速线往下游方向移动,主流流量减少。提高主流压比或者次流压比都能使辅助活门引射环境气流量增加。辅助活门进气通道距离会改变次流射流与引射喷管的相对位置,距离过小或过大都会造成引射环境流体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900.
以复合材料机身壁板本身和隔热隔音棉加上复材壁板的衍生构型为研究对象,依据CCAR 25 R4适航标准和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测试分析了复材壁板本身以及隔音棉加上复材为整体组合构型的热释放速率特性,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热释放速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的复合材料机身壁板本身的热释放速率符合适航标准中规定的峰值热释放速率要求,但总放热量不满足适航要求;在复材壁板和隔热隔音棉的衍生组合构型中,隔热隔音棉的隔热作用抑制了后续复材壁板的分解,使衍生构型能够满足适航标准中规定的峰值热释放速率和总放热量要求,符合当前适航条款验证方法提出的符合性判据。复材壁板及其衍生构型的热释放速率符合适航标准中规定的峰值热释放速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