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55篇
航天技术   13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4 毫秒
61.
三维槽道湍流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额日其太  邹正平  王强 《推进技术》2004,25(1):23-26,31
利用大涡模拟方法模拟了雷诺数为13000的充分发展槽道湍流流动。为了比较网格和亚格子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网格数目,以及Smagorinsky模型和动力模型等两种亚格子模型,并与直接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涡模拟可以比较准确地给出速度分布、脉动速度均方根分布等湍流统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对近壁区小尺度湍流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2.
针对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22在二元收-扩喷管设计应用上的特点,利用时间推进的有限体积法对二元喷管尾缘修形前后非矢量状态下的内外流混合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二元喷管出口尾缘修形使得喷管出口下游流场中出现了很强的流向涡,能够促进内外流的强化混合,对缩短高温核心区、加快尾喷流沿流向的温度衰减有明显效果,对抑制尾喷流的红外辐射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63.
扩张段注气对扩张型双喉道喷管起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额日其太 《航空工程进展》2011,2(3):318-322,329
扩张型双喉道喷管存在起动问题,使喷管推力性能显著下降。为此,提出了扩张段注气解决喷管起动问题的方案,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二元扩张型双喉道喷管,研究了扩张段注气压比、注气位置等对喷管流动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张段注气可以产生斜激波系和大的分离区,改变了扩张型双喉道喷管主气流通道的形状,减小了激波损失,解决了喷...  相似文献   
64.
利用前缘吸气和顺压梯度,在对称后掠机翼模型上,实现了混合层流控制。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研究了气流马赫数和雷诺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研究了前缘吸气流量及流量分配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利用壁面冷却方法,扩大了层流区和湍流区的壁面温度差,利用埋入式安装的热电偶测量了表面温度分布,确定了转捩位置和层流区范围。结果表明,前缘吸气具有良好的层流控制效果,可以使层流区范围显著扩大。前腔吸气流量对层流控制效果影响很大,后腔吸气流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5.
激波控制矢量喷管流动与工作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激波控制矢量喷管的流场结构与工作特性,分析了射流流量、外流马赫数及落压比对喷管流动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射流流量的增大,射流对主流产生的阻碍作用增大,使得注气缝上游的高压分离区增大,上、下壁面压差增大,矢量角增大;但射流流量过大时,激波会影响下壁面的压力分布,使喷管推力矢量性能降低。外流马赫数增加使喷管出口附近及上壁面注气缝下游壁面的压力降低,因此上、下壁面的压差减小,喷管的推力矢量性能降低。随着落压比的增大,注气缝上游的分离激波位置后移,注气缝下游分离区内的相对压力降低,使上、下壁面的压差减小;另外,喷管工作状态从过膨胀状态向欠膨胀状态转变时,压差产生的推力增大,喷管的推力矢量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66.
基于升华法的后掠翼混合层流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低湍流度风洞中针对45°后掠角NACA64A-204翼型模型,采用升华流动显示技术研究不同吸气量和不同迎角状态下混合层流控制(HLFC)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结合热线方法测量流向速度研究扰动增长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萘升华流动显示技术适合用来研究HLFC方法对后掠翼转捩的影响,可以直观和准确地表示后掠翼上的转捩位置;在无吸气的情况下,随着迎角从-6° 到2°增大,层流区长度先增大后减小;HLFC方法可以显著推迟由横流不稳定触发的转捩;在同一迎角下增加吸气量,可以更有效地减小主要扰动波的能量.  相似文献   
67.
采用高振幅低流量射流射入亚音剪切层以强化喷流混合,对利用脉冲射流强化喷流混合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有限体积法和重整化群(RNG)k-ε湍流模型求解N-S方程.分别进行了低亚音马赫数及中等亚音马赫数喷流混合的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对于低亚音速热喷流还是中等亚音速热喷流,脉冲激励引起喷流在与激励源平行的平面迅速扩展,在与之垂直的平面收缩,当脉冲射流激励的斯德鲁哈尔数在0.2时,可以得到较好混合,而且少量的射流流量(占主流流量的1%)可以极大地增加速度及温度的衰减率,随着流量的增加(占主流流量的3%),喷流混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68.
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多目标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为研究对象,对进气道型面进行参数化设计,选取一般二次曲线饱和度、一般二次曲线控制线、过渡圆弧半径、喉道拐角、喉道等直段长高比、中心线控制参数、当量锥角7个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对进气道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设计过程中,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初始样本点,建立进气道在设计点下总压恢复系数、出口畸变两个优化目标与设计参数之间的Kriging代理模型,采用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代理模型进行分析求解。结果表明:进气道型面在经过多目标优化设计后,在设计点下进气道总压恢复性能提升263%,出口畸变指数减小2757%。  相似文献   
69.
采用高压DSC方法,研究了PET/N100粘合剂体系的固化过程,获得了该体系的动力学参数及反应机理函数,并比较了不同添加物对体系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PET/N100固化体系的反应机理函数符合g(a)=-In(1-a);为一级反应;固化反应机理函数不受各种添加物的影响,动力学参数受这些添加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0.
利用导流装置降低大后壁车辆气动阻力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16缩比的公共汽车模型及两种类型的导流装置,在一带有可移动地面和边界层吸收装置的Eiffel型风洞中进行了在车辆后端面的上下边和侧边分别安装导流装置时车辆后部尾流区的压强恢复及气动阻力降低的实验。应用边界层分离理论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安装导流装置的车辆后部尾流区的流动机理,综合分析评价了车辆表面与导流装置间的缝隙在空气引流及车辆气动阻力的降低中的作用,为新型车辆的设计和改造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