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航空   6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61.
角区分离普遍存在于压气机中,随着负荷的提升,角区分离可能发展为角区失速,导致流动的堵塞与损失显著增大。前人基于二维叶栅,提出了预测叶片角区失速的模型,但这些模型并没有考虑到真实压气机环境中流动的强三维性。本文在现有模型基础上,一方面对其进行改进,以考虑压气机中流动具有强三维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低速压气机实验台上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对现有模型和改进后的模型进行校验。结果表明:在真实压气机中,现有的准则不再可行;而基于改进后的模型,存在一个临界参数D=0.405±0.02,能够准确判断静子根部角区分离和角区失速;另外,改进后的参数D与静子根部端区流动影响范围内的堵塞和损失存在很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62.
非线性谐波法的进一步校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基于定常Denton程序发展了二维定常、非定常、非线性谐波法计算程序,以二维跨声压气机叶栅为例,通过详细对比其定常、非定常和非线性谐波法的计算结果,包括确定应力场和叶片表面速度分布等,验证了非线性谐波法具有建模精度较高的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该方法的不足,包括一些难以克服的主要误差来源,以及计算时间较长等弱点;并指出了掺混面处理对于非线性谐波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3.
以两个高负荷、高比转速离心叶轮与斜流叶轮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级环境下分析了两种叶轮的总体性能,以及内部流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在高比转速情况下,斜流叶轮有利于减弱叶尖泄漏损失,改善叶轮出口均匀性,提高叶轮效率和级效率.   相似文献   
64.
跨声速离心叶轮负荷分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建成  高星  刘宝杰 《推进技术》2008,29(4):458-464
以某典型负荷跨声速离心叶轮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级环境下分析了离心叶轮前加载、均匀加载和后加载三种负荷分布对于离心叶轮总体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离心叶轮内的二次流和熵分布等参数,讨论了负荷分布影响的内在机制。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后加载形式的负荷分布对于离心叶轮的总性能比较有利,对于叶轮内部的二次流控制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5.
轴流压气机转子尖部三维复杂流动Ⅰ——实验和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台上,利用体视图像粒子测速(SPIV)技术测量了设计状态和近失速状态转子尖部的三维复杂流动,对典型二次流流动结构的特性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化机制做了研究。实验测量覆盖整个转子通道,从测量得到的各阶物理量中可以识别出叶尖泄漏涡、角区旋涡、通道涡和进口导叶尾迹等多种二次流流动结构。通过分析各种二次流流动结构造成的流动堵塞和损失发现:在设计状态,叶尖泄漏涡是流动堵塞和损失的主要来源,在转子出口处造成的流动堵塞约为总流量的0.35%;在近失速状态,角区旋涡对流动堵塞和损失的分布起了决定性作用,造成的流动堵塞可以达到总流量的8.5%。最后,借鉴二次流理论对角区旋涡的产生、发展和演化机制做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角区旋涡的发展过程主要由流向速度的展向分布规律决定。  相似文献   
66.
赵军  刘宝杰 《推进技术》2017,38(4):837-844
为开展确定应力耦合效果的研究,基于三维定常Denton程序发展了三维非定常计算程序,以多级跨声速压气机近失速点为算例,进行确定应力耦合精度的研究。除定常计算和非定常计算外,还采用了三种计算方式,分别是多级环境下非定常时均方程耦合确定应力的解(COU2),提取非定常精确解时均的值作为S2进口边界条件进行单独S2计算域的定常计算(ST1);在ST1基础上耦合确定应力的解(COU1)。结果表明:三维压气机算例中出口总压和马赫数的径向曲线对比显示COU1的误差水平分别为ST1的53%和34%;验证了确定应力项的耦合可以使定常计算的结果更接近非定常计算的时均解;对比发现ST1计算精度较COU2高,误差水平分别降低至37%和32%。说明在该算例中精确的边界条件比精确的确定应力发挥更大的作用。非定常时均结果中近压力面的熵值比近吸力面的熵值要高,反映出非定常相互作用中上游尾迹向压力面迁移的效应,Adamczyk时均方程耦合确定应力后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