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航空   6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NASA67级非定常流场的频域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通过对NASA67级典型截面非定常流场的快速傅立叶分解, 在频域内对转静干扰效应、交界面典型脉动量的周向波形以及周期边条的相位延迟角进行了分析.同时可以看到一些在时域中很难直观看到的现象.最后通过对比采用前5阶谐波合成出来的确定应力和非定常计算合成出来的确定应力, 分析了非线性谐波法在确定应力建模方面的可行性及优势.   相似文献   
52.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以其高循环参数、低耗油率、低污染、低噪声、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显著特点,代表了一个国家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3.
翼型近尾迹流动的PIV研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宝杰  王光华  高歌 《航空动力学报》1999,14(2):125-130,216
利用在线式互相关PIV(ParticleImageVelocimetry)系统,在低速风洞中对NACA0012翼型在雷诺数2.39×105,0°和4°攻角下的近尾迹流动进行了详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翼型近尾迹存在有序的涡街结构,涡街在尾缘处形成后,在向下游的迁移中,会经历一个发展壮大、失稳破碎的演化过程,流动从有序走向无序。翼型的近尾迹是一种以旋涡的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机制为主导的流动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翼型尾缘处的涡街形成机理,尾迹内的流动机制,以及近尾迹的流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54.
PIV在低速风洞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在线式PIV系统,采用相关的分析方法,以较高雷诺数下圆柱绕流和翼型尾流为例,对PIV在低速风洞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旨在表明当前PIV技术的一些特点及其用于风洞实验研究的潜力。  相似文献   
55.
以两个高负荷、高比转速离心叶轮与斜流叶轮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级环境下分析了两种叶轮的总体性能,以及内部流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在高比转速情况下,斜流叶轮有利于减弱叶尖泄漏损失,改善叶轮出口均匀性,提高叶轮效率和级效率.   相似文献   
56.
非线性谐波法的进一步校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基于定常Denton程序发展了二维定常、非定常、非线性谐波法计算程序,以二维跨声压气机叶栅为例,通过详细对比其定常、非定常和非线性谐波法的计算结果,包括确定应力场和叶片表面速度分布等,验证了非线性谐波法具有建模精度较高的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该方法的不足,包括一些难以克服的主要误差来源,以及计算时间较长等弱点;并指出了掺混面处理对于非线性谐波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7.
跨声速离心叶轮负荷分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建成  高星  刘宝杰 《推进技术》2008,29(4):458-464
以某典型负荷跨声速离心叶轮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级环境下分析了离心叶轮前加载、均匀加载和后加载三种负荷分布对于离心叶轮总体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离心叶轮内的二次流和熵分布等参数,讨论了负荷分布影响的内在机制。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后加载形式的负荷分布对于离心叶轮的总性能比较有利,对于叶轮内部的二次流控制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8.
设计状态下压气机转子叶尖泄漏涡流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低速大尺寸单级压气机实验台上,利用SPIV技术测量了设计状态下压气机转子尖区多个截面的三维瞬态速度场。基于瞬态场测量结果,详细阐述了设计状态下压气机转子叶尖泄漏涡产生、发展、失稳、破碎的演化过程,导致叶尖泄漏涡失稳的4种主要因素:主流的逆压梯度、哥氏力、端壁的剪切流动和来流湍流度的影响,分析了压气机内泄漏涡的失稳破碎机制,以及泄漏涡与主流的相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59.
叶轮机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通过对 863高负荷风扇、2 0 0MW汽轮机组改进、组合压气机改进和轴流大小叶片压气机的研制,说明了全三维定常CFD技术在我国叶轮机研究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当前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风扇 -吊架干扰,单级压气机和处理机匣的研究,说明了非定常CFD技术对叶轮机气动力学研究的作用和价值。结合上述全三维定常和非定常CFD应用的实例,论述了我国叶轮机CFD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0.
轴流压气机转子尖部三维复杂流动Ⅰ——实验和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台上,利用体视图像粒子测速(SPIV)技术测量了设计状态和近失速状态转子尖部的三维复杂流动,对典型二次流流动结构的特性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化机制做了研究。实验测量覆盖整个转子通道,从测量得到的各阶物理量中可以识别出叶尖泄漏涡、角区旋涡、通道涡和进口导叶尾迹等多种二次流流动结构。通过分析各种二次流流动结构造成的流动堵塞和损失发现:在设计状态,叶尖泄漏涡是流动堵塞和损失的主要来源,在转子出口处造成的流动堵塞约为总流量的0.35%;在近失速状态,角区旋涡对流动堵塞和损失的分布起了决定性作用,造成的流动堵塞可以达到总流量的8.5%。最后,借鉴二次流理论对角区旋涡的产生、发展和演化机制做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角区旋涡的发展过程主要由流向速度的展向分布规律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