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1篇 |
免费 | 317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78篇 |
航天技术 | 160篇 |
综合类 | 188篇 |
航天 | 3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6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10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磨削为金属机械精加工的一种形式。因此,在磨削工作中,不仅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对改迸被加工另件表面层的质量予以很大的注意。目前,已证实:另件与砂轮相接触的部分所产生的高温,对微观不平度,磨削灼份,裂纹、残余应力等等之产生有很大的影晌。有人认为在被磨另件表面层形成过程中温度因素有主要作用。因而,研究如何消除在磨削时经常产生的灼份,裂纹,等等缺陷的有效方法是与研究在不同的工艺因素下磨削温度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
碳纤维复合材料硬度高,耐磨性强,属于典型的难加工材料,易产生分层、毛刺、开裂等加工缺陷。研究了车削工艺参数:切削深度ap、主轴转速n、切削进给量f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按以下工艺参数选取时,可获取最高生产效率和最佳加工表观质量;精加工时,选取切削深度ap=0.3 mm、切削进给量f=0.1~0.2 mm/r、主轴转速v=100~120 r/min;粗加工时,选取切削深度ap=3 mm、切削进给量f=0.3~0.8 mm/r、主轴转速v=60~80 r/min。 相似文献
33.
不同晶粒形状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来模拟纳米压痕实验的加、卸载过程,采用的是简化的二维模型,有限元模型考虑了纳米压痕的标准Berkovich压头,介绍了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参数、边界条件、材料特性与加载方式。从所得到的载荷与压入深度的关系曲线,以及由此计算而得到的硬度-位移曲线等为依据,对在纳米压痕测试过程中,不同的晶粒截面形状以及截面面积对整体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在晶粒截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当纳米压痕实验压入相同的深度时,晶粒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材料的硬度高于晶粒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材料的硬度,而且,当晶粒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情况下,整体材料的硬度与晶粒截面面积存在一种近似的正比例关系。这种研究结果说明,即使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晶粒的截面形状不同,由于力学传递关系的不同,仍然能够使得薄膜具有不同的宏观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4.
太阳活动对VLF传播的一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 讨论了在太阳耀斑期间产生的相位周期丢失, 并用对极传播理论解释了这种相位周期丢失的机理。相位周期丢失是电波传播中的一个重要传播现象, 特别是对于低频和甚低频传播。由于太阳耀斑引起的这一传播现象在以往的讨论中比较罕见, 因此,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5.
36.
热和离心力作用下高压涡轮转子的径向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和离心力变化是引起燃气轮机高压涡轮叶顶间隙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转子设计和强度计算中考虑的基本点之一.为了便于进一步研究叶顶间隙变化规律及对轮盘和叶片进行强度计算,本文建立了在热和离心力作用下燃气轮机高压涡轮转子的径向变形模型.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热和离心力分别对叶片、轮盘径向变形的影响,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 相似文献
37.
单独式供电结构的飞机外部交流供电方案存在静变电源数量多、管理和维护困难、成本高以及使用率低等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
400 Hz电力系统的集中式飞机外部供电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包括400 Hz电力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配、母线电压等级、配电结构和潮流分析等。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的飞机外部供电为实例进行了400 Hz集中式供电系统的方案设计和
参数分析。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400 Hz电力系统的集中式飞机外部供电可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同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供电灵活性和设备利用率。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8.
39.
40.
对预旋系统内的压力变化相关研究较少。基于理论分析、实验测量以及数值计算,对某盖板式预旋系统的压比及熵增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推导,对预旋系统内压比与无量纲温降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最高转速可达10000r/min的高转速实验台上,测量了转盘上的气流静压以及相对总温,进而获得压比及熵增特性。进行三维数值计算,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对预旋系统内的熵产分布以及各元件的熵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温降以及旋转马赫数大小决定了预旋系统的理想最大压比,而实际压比与理想压比的比值取决于系统内的熵增大小。采用数值计算以及实验测量所得结果对理论关系式进行了验证,最大偏差2.7%。旋转马赫数一定的条件下,随系统无量纲温降增大,系统压比逐渐减小。由于熵增影响,实测压比与理想压比最大相差约36%。预旋系统内的熵增主要发生在预旋腔静止壁面、接受孔前后、供给孔进口等气流旋转比发生剧烈变化的区域。预旋系统内主要元件的熵增随流量增大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接受孔处熵增最小值出现在喷嘴出口旋转比等于1左右时,流量过小或过大都会导致接受孔处熵增变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