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航空   8篇
综合类   2篇
航天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航空工业数控加工技术的探讨(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数控技术专家组执笔于欣林胜谭益智张凤源汪福沾(4)工艺目前,数控工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和今后数控加工技术发展的需要,存在有不少问题,应积极开展有关数控工艺的研究工作。首先应该充分重...  相似文献   
2.
翼型气动力直接测量风洞试验技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二元试验段内开展了翼型气动力直接测量试验技术的探索性研究。描述了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给出了试验结果,并与通过模型表面测压和尾迹测量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翼型气动力直接测量技术关键在于解决测力中段和外段的传力及缝道流动问题;笔者提出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直接测量的翼型气动力和表面测压和尾迹测量技术所得结果在中小迎角范围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和航天器火灾所产生的致命影响,以载人航天器火灾预警为背景,采用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方法对火灾早期特征气体氰化氢(HCN)进行了检测研究。计算并选择了目标探测气体的红外吸收谱线,同时,通过试验对系统声波探测单元以及激光调制参数进行了优化,获得了1.7 ppm(10~(-6))的探测极限。对声波探测单元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3D打印技术,研制出了微型声波探测模块。采用集成化的数字电路,其整机尺寸为25×25×10 cm~3,总体功耗约为7 W,最终实现了传感器整机系统的小型化和低功耗。  相似文献   
4.
对圆柱共形缝隙阵列的相位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对偶原理,给出了任意方向放置的缝隙单元的远场计算公式。然后根据叠加原理推导出圆柱共形缝隙阵列的远区场计算公式,并通过相位补偿方法使共形阵列的电磁特性接近于平面阵列。最后对9×9圆柱共形缝隙阵列、其对应的平面阵列以及相位补偿后阵列的远区场实际算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相位补偿可以对共形阵列的电磁特性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5.
旋涡内流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涡量-向量势表示的不可压缩三维流动的基本方程及其边界条件。针对小曲率弯管流,忽略主流方向的扩散项而使基本方程抛物化并利用流量守恒条件确定轴向压力分布。为避免横向速度向量散度不为零所带来的麻烦,本文提出两种计算方案。计算结果证明:用于求解三维抛物化方程组的这两种方案都是方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发展航空工业数控加工技术的探讨(中)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数控技术专家组执笔于欣林胜谭益智张凤源汪福沾(2)建立CAD/CAPP/CAM工程信息集成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解决数控加工设备的问题,它还有赖于如CAD/C...  相似文献   
7.
含铝推进剂燃烧过程中间组分AlO的测试手段以低分辨率的发射光谱为主,无法满足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流场高分辨率测试需求.报道了一种时间分辨的高空间分辨率(~10μm)AlO-PLIF成像技术,采用激光诱导铝等离子体产生小尺度AlO基团,时间和空间易于实现高精度控制,且受其他组分干扰小,为优化AlO-PLIF测量技术提供了高...  相似文献   
8.
数控加工技术对促进航空工业快速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航空工厂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航空工业数控加工技术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如何提高数控技术应用效益与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叶家伟  张顺平  于欣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2):2593-2601
针对超声速燃烧室火焰驻留时间短和高湍流度的特点,利用500 Hz高频OH-PLIF(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技术,研究了氢燃料超声速燃烧室火焰结构,结合壁面压力,获得了点火、稳焰以及熄火过程的规律。结果表明:隔离段入口来流马赫数为2的情况下,氢气当量比0.1和0.3,在火花塞点火下,2 ms均能点燃并获得PLIF火焰图像,其中当量比为0.1凹槽内存在爆燃现象,火焰达到稳定燃烧状态较慢(约65 ms)。稳焰过程中,当量比为0.3燃烧相对不充分,燃烧区域更靠近下壁面,燃烧位置和火核位置变化较大。当量比为0.1和0.3,熄火时间均在6 ms内,其中当量比为0.1熄火时火焰是从凹腔中部传播到凹腔前缘位置熄灭并伴随有一个短暂火焰增强的过程,并且在传播至凹腔前缘时已接近熄灭,当量比为0.3在熄灭前则是慢慢变弱,最终在凹腔前缘至喷氢位置间熄灭。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一套500 Hz PLIF (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系统开展了煤油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实验研究,实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火焰结构和煤油分布可视化测量。通过对OH-PLIF和煤油-PLIF同步测量方法分析,揭示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煤油掺混燃烧振荡特性规律。利用PLIF图像的几何特征、强度特征和动态模态分解,分析了煤油掺混过程对火焰传播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煤油单独燃烧阶段,煤油主要分布在燃烧室上游。OH基受燃料分布的影响,在燃烧室内重复性地聚集和扩散,呈现破裂带状。动态模态分解结果表明,煤油掺混过程对燃烧振荡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