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22篇
航天技术   15篇
综合类   10篇
航天   2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者根据多年来自由飞试验的实践,叙述了自由飞模型惯性矩的调试、计算、误差分析与处理的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3.
郭文志  黎新民 《机场工程》2000,(3):20-21,36
本文结合工程建设的实践,总结了沿海一线机场修建地面单机掩蔽库在总体布局、主体结构、防护门、库内地勒保障和机库伪装等方面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快捷交会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捷交会对航天乘员与飞行任务都是非常有利的。快捷交会的基本原理是减少调相段飞行圈数;为此,需设计可完成一系列交会程序的较短的飞行时间,并获得与飞行时间相匹配的较小的初相角。快捷交会的关键技术包括提高入轨精度,增强追踪飞行器的自主计算与轨道控制能力,扩大地面站覆盖范围,以及对目标飞行器轨道的精准调整。  相似文献   
5.
6.
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和工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对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工程系统化提升产品敏捷研发能力、夯实自主研制基础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本文分析了国外数字工程实施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数字化建设基础,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数字工程总体技术框架,初步定义了数字工程在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内的应用场景,对航空发动机数字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识别和分析。在建设实施层面提出了逐步推行先导试点项目、构建数字化生态和文化、统筹算力支撑、加强仿真采信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用于跨声速气动测量的探针须从亚声速到超声速范围进行标定。变质量槽式喷管通过扩张段壁面上槽缝流出部分气流的自适应特性可在不同背压下得到不同出口马赫数,从而使标定气动探针的风洞实现马赫数从0到超声速的连续变化。为了研究采用湿蒸汽为工质的变质量槽式喷管的性能及优化其结构,采用三维犖-犛方程以及可实现犽-ε湍流模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收缩段型线、扩张段长度及壁槽尺寸等对喷管流场特性有重要影响,喷管进出口压比在一定范围内,槽式喷管有最优的收缩段型线、扩张段长度和开槽尺寸。根据数值仿真结果研制了马赫数从0到1.6连续可变的跨声速湿蒸汽风洞,对此风洞性能进行验证,表明该风洞在马赫数从零到超声速范围内可获得均匀、稳定的出口气流,满足跨声速湿蒸汽气动探针的标定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是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四十周年。回顾四十多年前我有幸和我的同事们从事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工作,深感这一成功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9.
交会对接远距离导引精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确定交会对接任务地面远距离导引控制可达到的精度,分析了影响精度的误差因素;提出了利用简化动力学模型、采用拟平均根数法和协方差法进行误差传播计算的方法;推导了误差传播和误差分析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远距离导引终点精度主要由传播误差决定,在一定初始条件下,当外推时间小于6 h时,终点位置精度可达到2~5 km,速度精度可达到2~3 m/s;误差传播中,沿迹和径向误差因素占主要成份,且随外推时间增加沿迹误差影响逐渐增大;终点精度的提高应从抑制沿迹、径向误差着手.提出的地面导引控制精度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各种误差因素,计算便捷,适用于工程方案设计阶段的精度分析与估计.   相似文献   
10.
伴飞式有源干扰是弹道导弹突防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弹道导弹突防中伴飞干扰机与反导雷达的攻防对抗过程出发,对反导雷达受到伴飞干扰带来的信干比/信噪比历经过程及雷达探测精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仿真,分析了不同干扰组合和雷达参数配置下的干扰效果,为伴飞干扰机优化干扰策略、提高突防成功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