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韩国的KITSAT系列韩国涉足对地观测卫星是在gO年代初期,由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派出人员,与英国萨里大学一起,完成了韩国第1颗小卫星KITSAT河的研制任务。这颗小卫星于1992年8月10日发射成功。1993年9月25日,“阿里安”一箭7星发射成功,其中便有韩国的第2颗小卫星KITSAT-2。KITSAT-1的主要载荷是两台全色谱段的CCD相机。其中一台是窄角的,观场12”,地面分辨率40Om;另一台是广角的,视场gO”,地面分辨率4km。这两台相机均获得了图像。这种水平的全色单谱段图像,其作用实际上主要在政治影响和国民心理…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日本宇宙探索局宣布,3周前突然出现严重故障的“先进陆地观测卫星”已在轨报废。这颗卫星又称“大地”,4月22日突然出现电力下降问题,原因至今仍未查明。几周来,日本宇宙探索局反复尝试与其恢复通信联络,终未成功。该局官员称,由于发现已无法同卫星恢复联络,他们决定于5月12日从地面发送指令, 相似文献
4.
南非已在秘密地研制一颗小型低成本对地观测卫星,其图像分辨率几乎可以达到军用(2.5米)的水平。这些将在1995年实现。在法国布尔歇展览会上,南非透露了它已进行了10年的秘密空间计划,主要是一颗高分辨率的低轨道光学卫星——“绿色”卫星。其主承包商是Denel公司的一家子公司Houwted公司。公司发言人MikeSanders说,卫星是从1983年开始研制的,南非有财力完成这颗卫星。 相似文献
5.
据伊朗官方媒体报道,伊2月3日在伊斯兰革命33周年庆典期间采用“使者”火箭发射了“科学与工业喜讯”小型对地观测卫星。伊航天局长法兹利说,卫星将在250千米~370千米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6.
飞轮转速过零时卫星姿态的非线性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飞轮转速过零时,摩擦力矩发生非线性变化,控制作 用力矩出现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卫星的姿态控制性能。文章基于一种具有鲁棒性的非线性控 制方法,发展了简单、可靠和稳定的非线性反馈控制律。仿真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 抑制反作用飞轮转速过零时引起的姿态扰动,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卫星姿态控制。 相似文献
7.
欧洲X-射线观测卫星(Exosat),重500公斤,直径2.1米,高1.35米(不包括高1.85米的太阳帆板)。它将置入近地点为500公里,远地点为200,000公里的大偏心率轨道,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高能宇宙射线产生过程,探测软X射线和硬X-射线。1977年开始工业技术设计和研制,1981年进行飞行模型总装,目前卫星的研制工作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卫星的结构特点是:卫星中心体敷有超绝热层,装有一块单自由度回转式太阳帆板。所有分系统都安装在中心体外壳内,各种科学仪器的窗口均位于卫星的一侧,可以沿X轴或平行于X轴观测。在发射期间,太阳帆板折叠在一起,盖住低能成象望远镜和中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对地观测卫星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3月13日和24日,俄罗斯分别成功发射了资源-P3(Resurs-P3)和猎豹-M2(Bar-M2)2颗高分辨率光学对地观测卫星,这是俄罗斯实施《2013-2020年俄罗斯航天活动国家规划》、《203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等战略以来,天基对地观测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表明俄罗斯对地观测能力正处于能力恢复和提升期,显露出俄罗斯恢复航天大国实力的决心。目前,俄罗斯在轨对地观测卫星数量已增至16颗,其中高分辨率卫星数量增至9颗。然而,资源-P3卫星入轨即发生单侧太阳电池翼未充分展开等问题。同时,俄罗斯近几年发射事故和在轨故障时有发生,说明其对地观测卫星发展并不顺利。 相似文献
9.
10.
正1引言印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地观测卫星技术,以获得长期、连续的天基观测能力,建立了国家自然环境资源管理系统(NNRMS)。印度利用有限的航天预算通过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建设了两大系统,其中低地球轨道部分主要为印度遥感卫星(IRS)系列,地球静止轨 相似文献
12.
挠性卫星在快速机动中既要满足快速性要求, 又要抑制挠性附件产生的振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约束模态方程的方波序列控制方法, 并给出了最小机动时间的方波规划方法。该方法不仅保证机动后无余振, 而且满足最快机动的要求; 此外, 由于控制输出为方波, 因而适合卫星的喷气推力器控制模式和飞轮控制模式, 最后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方波序列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对地观测卫星在有限推力作用下,快速轨道机动到目标区域上空的优化算法.分析了任务需求并选取两次点火的变轨方法,使算法更具普适性.推导出考虑J2摄动的三维空间的有限推力动力学方程.使用Lambert方法确定有限推力时间变量的取值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最终得到时间最优意义的优化结果.通过一个算例对整个优化算法做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精度高、计算时间短,适用于快速轨道机动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未来6年内,我国将研制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逐步完善气象、资源和海洋三大卫星系列,并发射11颗小卫星,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实施预警和监测。这是国家航天局官员在2004年11月16日召开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18届全会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TERRA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 1999年 12月 18日 ,洛马公司宇宙神- 2 AS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了地球观测系统 (EOS)第 1颗卫星—— TERRA。TERRA卫星 (“土地”卫星 )是 EOS计划的第 1颗上午星。TERRA卫星的大小像一辆轿车 ,飞行时的外形看起来像一只帆船。其主要任务如下 :1提供首次全球拍照。开始为期 15年的对地球表面和大气参数进行监测的全套基本测量。2通过发现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证据 ,改进探测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能力 ;提供全球的数据 ,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建立模型 ,这有助于预测气候的变化。 3通过提供观测资料 ,对灾害天气 ,如干旱、… 相似文献
16.
1 在气象卫星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气象卫星领域 ,欧洲认为 :1气候研究与观测具有世界性 ,应该充分开展国际合作 ,形成全球观测网络 ,造福人类 ;2无论是静止轨道卫星还是极轨卫星都无法单独同时满足对覆盖区域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要求。因此 ,欧洲采用两种发展策略 ,第一是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卫星合作 ,配合形成全球气象服务网 ;其二是同时发展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 ,以建成完善的气象卫星系统。1 .1 美、俄、欧、日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已实现全球组网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研究卫星组网的计划 ,现已由美、俄、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卫星从兴起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历史,在这段时间技术方面得到飞速发展,应用方面不断向全方位扩展,特别是对地观测小卫星有了突破性的成就,其中光学成像系统的全色分辨率在20年间提升了3个数量级,星上数据传输率和存储器容量提升了5~6个数量级,其卫星质量大都在50~ 200kg,属于微小卫星范畴.目前,小卫星成像系统可以满足对地球环境人为(战争)和非人为(自然)各种灾害观测监视的要求,而且经济成本较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小卫星的发展和摩尔定律有一定的联系,对此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可为今后人们开发研制小卫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针对对地观测卫星总体参数设计问题,建立了以对地观测性能最佳为目标的多学科优化模型,考虑姿轨控制、电源、结构、推进、有效载荷5个分系统的设计变量和相应约束条件,并考虑运载火箭对卫星设计的约束条件,通过经验公式建立分析模型.采用协同优化方法,利用外点罚函数法将系统级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以改善协同优化系统级的数值缺陷,建立了多学科设计优化框架.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可提升卫星的对地观测性能,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建模思路与优化方法可望用于更贴合工程实际的卫星参数设计. 相似文献
19.
对地观测小卫星最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太空》2015,(11)
2014年,全球共成功发射262个航天器,其中成功发射小卫星(质量低于500kg的卫星)162颗,占全球同期入轨航天器总数的61.8%,全球小卫星发射总数再创新高,其中对地观测小卫星发展尤为活跃。 相似文献
20.
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特别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是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在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活动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重视。随着各国对地观测卫星图像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加快了对地观测及其数据使用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在发展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推动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应用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积极谋求海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的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