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半柔壁喷管机构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设计了半柔壁喷管的机构动力学仿真流程。在此基础上,针对柔性壁板的大挠度变形以及螺钉联接接触等非线性问题,综合分段线性化、等效刚度等处理方法,建立了半柔壁喷管机构动力学仿真模型。经与NASTRAN软件非线性有限元计算以及柔壁力学试验等结果比较,表明该半柔壁喷管机构动力学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最后,检查了柔壁型面与气动型面之间的吻合度,并且分析了推杆驱动位移对试验段静压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3.
矢量喷管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建立了轴对称矢量喷管的数学模型和带这种矢量喷管的发动机数学模型,研究了矢量喷管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矢量喷管偏转角对高低压转子共同工作线的影响以及矢量喷管的几何尺寸对发动机共同工作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低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矢量喷管偏转角较大时会引起低压转子共同工作线下移,矢量喷管的几何尺寸对低压转子共同工作线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提高几何可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控制性能,针对具有静差与动态不对称特性的连续可调喷管作动系统,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进行控制器设计,并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控制器参数优化,最后将模糊控制系统与PID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模糊控制系统,优化后的模糊控制系统消除了稳态误差,减小了大小喉径在调节时间上的差异,鲁棒性较强。相较于优化后的PID控制系统,优化后的模糊控制系统在保证无稳态误差的基础上,具有更短的调节时间与更小的超调量,跟踪信号时具有更小的误差包络,优化后的模糊比PID控制系统性能提高2.6倍。总之,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的连续可调喷管模糊控制系统比PID控制系统性能更高,能够满足高动态几何可调冲压发动机提出的响应快、调节精准、超调小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无喷管发动机的比冲,从装药角度研究了在低燃速推进剂配方中加入短纤维以提高推进剂的抗冲刷性能,采用装药"喷管"收敛段的倒锥形造型技术及两种不同燃速推进剂的同心层装药,使无喷管发动机的比冲稳定在1882.0~1989.0N·s/kg,满足了预定要求。与有喷管同类型发动机的内弹道性能比较,无喷管发动机的总冲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线性稳定和非线性自激强迫振荡系统的分析,从理论上定性地阐述了用稳定压力振幅说明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线性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在文献(1)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调制喷管发动机线性稳定性的因素,并作了较大简化,导出了几种装药形式的轴向稳定性准则。准则表明对于侧面燃烧装药减小通气参量,或在总通气参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壁面损失不大时使局部通气参量均布,以及当壁面损失不可忽视时使外通气参量略大于内通气参量有利于提高燃烧稳定性。同时,对理论分析作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10.
11.
就如同矢量发动机不能与矢量喷管划等号一样,二维喷管、三维喷管也不可以和矢量喷管混为一谈。无论是二维喷管,还是三维喷管,只有设置了专门的喷口偏转装置才能实现喷流(推力)的换向,也才可以被称之为矢量喷管,即演变成二维矢量喷管和三维矢量喷管。三维矢量喷管的类型和特点从主要的使用功能上分,三维矢量喷管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2.
三维喷管的类型和基本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轴对称的三维喷管的应用要远远早于二维喷管。但奇怪的是,二维喷管名词的出现却先于三维喷管,因而引起了许多误解。早期的动力装置的排气管、喷管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轴对称的圆截面。近代和现代的活塞式飞机、汽车的排气管,涡桨式飞机、喷气式飞机以及各种导弹的尾喷管也大多为圆截面的。那么,现代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喷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呢?在航空界,涡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近地点变轨发动机高空喷管性能预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征-2E火箭近地点变轨发动机EPKM高空喷管的地面性能和高空性能进行了预示。在喷管跨声速区,气相采用显式MacCormack差分格式、颗粒相采用特征线法,而在喷管超声速区采用特征线法,数值求解轴对称二维无粘两相流动模型。结合喷管内的气流分离准则预测发动机地面工作时的性能,同时根据地面试验数据外推发动机的高空性能,与实测性能数据比较,平均推力相对误差约为5.6%和1.5%左右;而直接对发动机高空工作时的满流状态喷管进行数值模拟所得的发动机平均推力与实测性能数据比较相对误差约为1.7%左右。研究表明,所采用的流动模型、气流分离准则和数值方法对高空喷管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工程预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用不锈钢15-5PH焊接制造某空空导弹发动机喷管时的工艺路线、必要的工装及具体的控制变形的加工方法,保证了零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航空发动机防喘系统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分析发动机不稳定工作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表征发动机不稳定参数的,要用了相对压力脉动△P/Pcp和脉动频率fn=1/T来表示失速信号,因为在不同转速下压力脉动的相对值△P/Pcp保持不变。其次介绍了电子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特性,在喘振或失速过程中,电子信号发生器在相应的频率范围内及时响应,控制发动机执行机构的动作以消除发动机喘振并到发动机原始工作状态。此外也对防喘系统的类型及组成作了介绍,对于不同的防喘系统类型,其使用的场合是不同的,这是根据发动机的使用条件来确定的。最后介绍了防喘系统有效性的评估方法,防喘系统有效性的评估方法是在温度畸变发生器试车台上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航空发动机特性仿真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回顾了航空发动机特性仿真技术的产生背景,综合叙述了从稳态特计算到瞬态特性计算,从特性仿真到综合仿真,从零维仿真到多维仿真的发展历程,介绍和评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特性仿真的研究概况及美国“数值推进系统仿真”计划和发展趋势,说明了发动机数值仿真技术及仿真试验台的应用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推进系统设计的可信度,降低了实验与研制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 相似文献
19.
新型三维编织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存在较强的各向异性,而各个方向的性能数据积累不足,复合材料的强度计算方法尚不完善,为了发现新型三维编织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在冲压发动机喷管中应用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地解决措施,开展了这种复合材料应用于冲压发动机喷管的承压强度计算和承压实验研究.对承压实验中出现的低压破坏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低压破裂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分析结果表明:C/SiC喷管喉部密度较低,导致强度较低,承载能力下降,是首次强度验证实验过程中该局部破坏的原因;为提高喷管强度,需要通过其形状设计并控制沉积流场,保证其喉部的沉积密度达到1.9g/cm3以上.对改进后的喷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满足要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对喷管喉部和纵向密度的分布进行工业CT无损检测,确保喷管密度的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