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质量评判的特点,以带有两种典型伤情缺陷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为例,对主观Bayes非精确推理方法在固体火箭发动机质量评判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非精确推理框图,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推理规划中的充分性度量LS、必要性度量LN和前提的可信度C(E,S),以及计算多种伤情缺陷作用下发动机禁用的后验概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固体运载火箭设计属于典型的多学科设计问题,为提高同体运载火箭设计水平和缩短研制周期,提出了基于物理规划的固体运载火箭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建立了固体运载火箭多学科系统分析模型,以卫星轨道设计计算得到的运载火箭关机点参数和最小火箭起飞质量为设计准则.采用物理规划方法构造系统级火箭总体设计优化模型,以发动机总体性能指标为设计准则,采用物理规划方法构造子系统级发动机设计优化模型.通过系统级总体设计优化和并行的子系统级发动机设计优化的嵌套循环,得到满足火箭运载能力的各级固体发动机最优设计结果,即得到内外弹道相匹配的发动机最优推力-时间曲线.  相似文献   

3.
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预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制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预示软件,以美国的AIM发动机和法国的SEP发动机为例进行了比冲预示,并与美、英、法、德、意等国软件的达到了国外同等水平的预示精度,可用于导弹总体设计、发动机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提高固体火箭发动机质量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对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与生产具有重要的信息保护作用。针对基于Web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质量信息管理与评判系统。分析了操作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等三个方面的安全性,利用三维模型提出了系统安全性方案的基本框架,该方案的试运行表明,该方案的使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缓释技术是提高固体火箭发动机服役安全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缓释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各技术能够提供的排气泄压通道面积大小,将壳体缓释技术分为整体失强、头/筒分离和局部排气三大类,系统地对比了各项技术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和实用效果。结合国外地地导弹、空空导弹和舰空导弹等导弹发动机壳体缓释技术应用实例和低易损性试验结果,阐明了壳体缓释技术对固体火箭发动机服役安全性的提升作用。最后,给出了使用发动机壳体缓释技术进行安全性总体设计的设计思路,并提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安全性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排气通道临界面积和排气通道开启时刻两个关键因素。文中所述的研究进展可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服役安全性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质量控制,有效支持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开发,采用QFD技术建立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建立和确定产品总体设计方案,使固体火箭发动机产品能真正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减少后期设计更改,缩短研发周期,最终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王敏毅 《湖北航天科技》1997,(4):46-48,F003
对国内外固体火箭发动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CAD)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开发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CAD系统的总体构想,为提高武器装备水平,缩短火箭导弹研制周期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国外高压强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开展高压强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的设想,详细分析并阐述了高压强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研究内容、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把故障树模型的层次诊断方法引入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使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快速、直观、形象。本文引用国内外三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典型故障为例,阐述了层次诊断法的基本思想和应用,并得出了明确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00,(6):23-23
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航天机电集团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南京晨光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组成的,是在军工企业体制调整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要求而建立的一家专门从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开发、生产和商业发射服务的股份制公司。航天固体运载箭有限公司成员单位都是我国最早研制开发固火箭的科研生产骨干企业,具有35年研制生产固体火箭的历史。其中,总体设计部曾研制设计了我国第一代固体弹道导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列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导致火箭煤油发生泄漏事故的危险因素,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泄漏事故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火箭煤油在贮存过程中出现泄漏事故的风险等级为第4等级,即风险处于“较大”级别。  相似文献   

12.
低速条件下引射火箭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开展了火箭基组合循环推进在引射阶段的实验系统设计,实验系统包括以支板为特征结构形式的引射火箭试验发动机,自由射流气路系统,燃料喷注系统和压强推力数据采集系统,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燃气发生器,成功地进行了静态海平面零马赫状态下引射模态实验,获得了相关实验数据,同时,对相应的几何结构做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低温推进剂贮箱增压过程的传热、传质以及湍流流动过程十分复杂。贮箱增压系统具有非线性、时间滞后、参数变化不确定等特点,对增压系统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以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压力稳定为目的,提出了采用多路、不同直径管道增压的模糊控制方案;应用模糊控制算法中的最大隶属度法进行解模糊化,制定增压管路的模糊控制表,建立了以压力为控制变量的模糊控制器。分别对预增压过程和保持增压过程的两种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算法能有效提高推进剂贮箱中压力调节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使得离开贮箱的推进剂压力稳定地满足发动机泵入口的压力和净吸程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对干扰产生的机理以及特定干扰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某型号发动机联试中屡次出现干扰及当时排除干扰的方法,提出了从人、机、环境、线路结构、整个系统角度出发,解决伺服控制系统在发动机试验中干扰现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直接从训练样本中获取模糊方向规则的学习算法,并应用于火箭发动机的传感器故障检测与分离。每种传感器故障模式由一些模糊方向规则聚集形成,模糊方向规则的全隶属区是一个由单位方向、夹角和两个半径确定的方向超体。模糊方向规则一次循环学习形成,在学习中能不断融合新样本信息。液体火箭发动机传感器故障检测与分离的仿真研究验证了模糊方向规则系统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16.
飞行器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优化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考虑飞行器总体设计约束、轨道设计、气动特性与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建立了飞行器固体火箭助推器总体/气动/轨道/动力多学科的系统分析模型和设计优化模型。采用传统设计优化方法和多学科设计优化(MDO)方法进行了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固体推进单学科的最优设计不等价于飞行器总体多学科的最优设计;与传统设计优化方法相比,MDO方法一次设计优化就可得到满足飞行器总体设计指标的最优设计,得到内外弹道相匹配的助推器最优推力-时间曲线。传统设计优化方法需要飞行器总体和固体推进学科两个设计优化过程不断迭代协调,容易漏掉满足飞行器总体设计指标的最优设计。采用MDO方法,可提高固体火箭助推器的设计质量,大大减少设计迭代次数,从而缩短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探空火箭动力系统设计参数优化计算方法.综合考虑了动力系统与火箭外弹道之间的关系.在给定有效载荷、最高射高的条件下,选取动力系统的设计参数使火箭的起飞质量最小.选用了增广拉格朗日法约束优化技术和牛顿迭代法求解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弹道导弹的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弹道导弹的三通道非线性模型进行了分析,为了实现三通道的解耦设计,简化控制系统结构,将通道间的耦合项和干扰项看作是单个通道的不确定项,从而将非线性模型转化为一种解耦形式.在此基础上,采用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弹道导弹的推力矢量控制系统.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方法利用自适应模糊控制器来调节滑模控制参数,对不确定项的边界进行估计和补偿,保证了系统的跟踪误差指数地收敛到零.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火箭初始段飞行图像识别和跟踪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模块功能及系统特点,并对模糊PID控制器和火箭跟踪过程进行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对不同背景下的火箭进行自动识别和当火箭被云雾短暂遮挡时进行预测跟踪等性能。文中还总结了系统在研制过程中解决的跟踪算法、模糊PID控制、摄像机模型、步进电机模型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挠性卫星的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管萍  陈家斌 《航天控制》2004,22(4):62-67
将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应用于挠性卫星的姿态稳定控制中 ,给出了详尽的实现方法。用一个自适应模糊控制器逼近滑模控制中的等效控制 ,推导了规则参数调整的自适应率 ,确定不连续控制以保证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用另一个模糊控制器光滑不连续控制以抑制抖振。仿真结果表明 ,该方法实现了较高精度的卫星姿态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