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晨曦 《航天员》2011,(4):65-66
2010年12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机器人大赛在国际空间站内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多所高中的10支参赛队伍,控制着它们的“零重力机器人”在国际空间站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争霸战。  相似文献   

2.
未央 《航天员》2010,(4):56-58
空间机器人按用途主要分为星球(月球、火星等)探测机器人和空间站应用机器人,可以在太空恶劣的环境下代替人类完成危险和难以完成的任务,如探索火星和水星等行星,搭建空间站,进行太空实验和空间飞行器、卫星、太空望远镜等的维修和维护任务,甚至保卫太空安全等。  相似文献   

3.
胡德良 《航天员》2014,(3):50-51
2011年2月,美国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全球首个机器人航天员Robonaut-2,并表演性地与航天员进行了第一次太空中的人机握手,该机器人能在舱内协助航天员开展相关工作,但不具备舱外操作的条件。2013年8月,日本研制的世界首款语音机器人Kirobo抵达国际空间站,并发出空间站机器人航天员的第一声,Kirobo可以与航天员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为长期处于隔离环境下的航天员提供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4.
陈曦 《航天员》2012,(2):60-61
在繁华的都市里,给汽车加油并非新鲜事,而在太空“加油”似乎不可想象.但这或许在不久后也将成为现实。NASA的机器人太空“加油”计划,在2011年9月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国际空间站的机器人已经把太空“加油”验证模块放到它的永久位置——ExPRESS4物流平台上。如果后续试验一切顺利的话,机器人在太空“加油”就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5.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5,(4):143-148
<正>空间站大型机械臂初样阶段研制工作获新突破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2015年6月17日报道,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组织完成了空间站大型机械臂初样结构臂力学环境试验,是我国太空智能机器人系统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后的首次大型试验项目。试验过程对于总体部太空机器人领域研制团队深入了解太空机器人系统的力学性能、确定大型复杂太空机器人系统级试验条件和  相似文献   

6.
R2有腿了     
《航天》2014,(5):F0002-F0002
4月12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龙”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2011年2月248到达国际空间站服役的Robonaut2机器人(以下简称R2)带来了一双可攀爬的双腿,这将提升R2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中的灵活性。有了这双腿,R2将可以在舱内或舱外执行常规及重复性任务。  相似文献   

7.
发射短讯     
孙学建  瞭望 《航天器工程》2012,21(3):134-134
美民间企业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人类首艘商业飞船据Spacedaily网站2012年5月22日消息,当天美国东部时间3时44分,猎鹰9号(Falcon-9)火箭成功发射"龙"(Dragon)飞船,并将其送往预定轨道。该飞船装有460kg的物资运往"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25日9时56分成功抓住"龙"飞船的被动通用停泊机构,12时02分实现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猎鹰9号火箭由美国民间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这是私营企业首次为"国际空间站"提供物资补给商业服务。到目前为止,只有政府航天机构(包括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成功运送物资到"国际空间站"。除了货运,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打算2015年发射载人飞船,为空间站提供人员往返服务。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举世瞩目的国际空间站建设工作进入高潮.2月7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把欧空局的"哥伦布"实验舱送上国际空间站;3月9日,欧洲用大推力阿里安5ES火箭首次发射"凡尔纳"自动转移飞行器(ATV),将大大缓解空间站运输紧张局面;3月11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把加拿大双臂机器人"巧手"和"希望""日本实验舱-实验后勤舱-增压段" (JEM-ELM-PS)送往国际空间站组装.  相似文献   

9.
刘瑞江 《航天员》2008,(6):20-23
光阴荏苒,十年已过。在沉寂浩渺的太空中,国际空间站第18长期考察组的航天员和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机组乘员在工作中共同迎来了国际空间站10岁的生日。"10年了,我们在这里祝福国际空间站生日快乐","奋进"号航天飞机指令长克里斯托弗·弗格森不无激动的说。这一天是2008年11月20日。  相似文献   

10.
灵活能干看"巧手" 3月11日与"实验后勤舱一增压段"一起升空的还有加拿大研发的"巧手"双臂机器人,是由加拿大专门为空间站制造的,耗资2.74亿美元.它臂长约3.4米,肩宽约2.4米,高约3.7米,装5台摄像机、2只"抓手"和全套工具,可算是太空中最复杂的机器人,需通过三次太空行走来安装.  相似文献   

11.
<正>据美国《太空》网站8月18日报道,美比奇洛宇航公司的"比奇洛扩展式活动舱段"(BEAM)即将在太空探索公司执行其下一次空间站货运补给飞行任务时随"龙"货运飞船运往国际空间站。这一私营充气式舱段的上天有望为人类未来移民月球和火星铺平道路。本次发射原本定于9月份进行,但已因太空探索公司"猎鹰"9火箭6月底向空间站发射上一艘"龙"飞船失败  相似文献   

12.
文野 《航天员》2011,(2):58-59
2010年12月15日,意大利航天员保罗·内斯波利(Paolo Nespoli)作为国际空间站第26长期考察组成员,和俄罗斯航天员德米特里·孔德拉季耶夫(DmitryKondratyev)、美国航天员凯瑟琳·科尔曼(Catherine Coleman)一起,搭乘俄罗斯"联盟TMA-20"飞船飞上太空,进驻国际空间站,开始为期近半年的太空生活。保罗到达国际空间站后,像常驻过太空的大多数航天员一样,在忙而有序的工作间隙,会把自己工作生活的情况通过微博向地面同胞们传达,特别是他们总会发布一些在太空中拍到的精美照片。因为角度的新颖、设备的高端,这些照片往往一出现就会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波特 《航天》2011,(1):52-53
伴随着美国《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逐渐成为经典,电影中那个名叫R2-D2的机器人也化作人们头脑中机器人的一种标准模板——半球形的脑袋,圆筒形的身躯,笨拙的四肢,整体感觉像是一只邮筒或垃圾桶! 2010年11月底,现实版星球大战机器人正准备飞往国际空间站,它将成为人类制造的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形机器人。  相似文献   

14.
据俄新社报道,2012年11月9日NASA宣布,其与欧空局测试了一个"行星际"互联网信道,可能未来某一天能实现从轨道控制行星表面的设备。其中实验的一部分是,国际空间站乘员利用一台NASA研制的便携式电脑操控了一个位于德国欧洲太空运行中心的小型"乐高"(LEGO)机器人。此次演示验证表明,利用新通信基础设施从轨道航天器向地面机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6月21日,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了约一个月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货运飞船携带太空实验样品和其他物资返回地球,圆满完成第六次空间站运送补给任务。根据美国航天局发表的一份声明,"龙"飞船当天在从空间站脱离后,经过约6h的飞行,于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6月21日12时42分落入加利福尼亚以西的太平洋海域,随后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打捞  相似文献   

16.
水客 《航天员》2011,(1):62-63
2010年11月,欧空局航天员保罗·内斯波利(Paolo Nespoli)在国际空间站正式启动微型太空温室计划。此次太空温室计划,是欧空局人类太空飞行理事会构思提议的。温室落户空间站太空温室用来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培育花卉蔬菜等植物。科学家设计出太空温室装置,能够为植物在  相似文献   

17.
宗河 《中国航天》2001,(1):24-29
太空"三剑客" 参加这次飞行的宇航员共有3名.他们分别是美国宇航员威廉·谢泼德以及俄罗斯宇航员尤里·吉德津科和谢尔盖·克里卡廖夫,其中谢泼德是这个"国际空间站第一国际混合考察组"的组长(站上指令长),吉德津科是飞船的飞行指令长(也是驾驶员),克里卡廖夫是随船工程师.  相似文献   

18.
庞之浩 《航天员》2011,(2):64-66
早在一年前的2010年3月3日,NASA就公开宣称,美国全国航空协会把2009年度"罗伯特·科利尔奖"授予了国际空间站项目,以表彰其为人类太空探索与合作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空间站,这座翱翔寰宇的空间大厦,在十多年的建造和维护过程中历经磨难,最终不负众望,成就了人类探索太空以来的最大奇迹。几度兴衰的巨无霸冷战时期,美苏曾在太空领域开展过激烈的竞赛,其中美国在载人登月的角逐中独占鳌头,所以苏联于  相似文献   

19.
国外空间站发展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氦 《中国航天》2003,(10):79-80
从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到现在,美苏共把9座空间站送上太空,目前还正在建造国际空间站。从总体结构上讲,这些空间站可分为单模块空间站和多模块组合式空间站两大类,前者是指用运载火箭一次就能送入太空轨道运行的空间站,后者是指分多次运送入轨、由多个舱段或模块在软组装而成的空间站。 单模块或称单一式空间站具有所用硬件少、技术简单  相似文献   

20.
身居太空的国际空间站上设有一个由七扇窗户组成的观景台,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长期考察组成员可以通过它来观赏太空和地球美景。在这座特殊的观景台上,有随时可以拍摄宇宙的长焦相机,每一组用大约半年时间在空间站坚守执行太空任务的长期考察组成员都会在这里拍摄到很多有关太空和地球的美丽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