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永远的怀念     
“中国土地辽阔,中国的天空上也一再出现过不明飞行物,中国应当有自己的UFO学家,中国也一定会有自己的U FO学家——这是我衷心的祝愿和期待。”这是一位老人在《飞碟探索》杂志1981年创刊号上留下的话语。25年后的今天,《飞碟探索》迎来了自己的25周年华诞,老人却早已溘然辞世,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每种飞机也都有自己的代号或名称。各国(各民族)人起名的习惯不同,各国军用飞机的命名方法也大相径庭。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加拿大对军用飞机命名都有国家规定,而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则由制造厂商命名。 中国军用飞机命名最简捷。先按种类定“姓”,如歼击机——歼,轰炸机——轰,运输机——运。再用序号取“名”,如歼-7、轰-6、运-8。若是改型机,则在最后加上改型编号甲、乙、丙……或Ⅰ、Ⅱ、Ⅲ……如歼-7Ⅲ、轰-6丁、强-5Ⅱ。中国军  相似文献   

3.
夏丹 《太空探索》2014,(7):50-53
<正>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在中国在科技和工业领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对了解我国几十年来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原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庄祥昌,听他讲讲当年的故事。载人航天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我国什么时候开始载人航天  相似文献   

4.
1 主要成就□□中国的“长征”火箭 (CZ)是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研制的 ,颇具中国特色 ,现已取得了较大成就与相应的国际地位。这些成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 形成“长征”系列火箭群体到目前为止 ,已经发射成功的“长征”火箭有 12种 ,完成了飞行试验前的全部研制工作 ,只待飞行验证的还有 2种。在这些火箭中 ,主要用于低地球轨道 (L EO)发射的有 6种 (长征 - 1、 2、 2 C、 2 D、 2 E、2 F) ,主要用于中间轨道 (如太阳同步轨道 ,即 SSO)发射的有 4种 (长征 - 1D、2 C/ FP、4A、 4B) ,主要用于高轨道 (如地球同步转…  相似文献   

5.
对于多数人来说,中国版图的西北部仍是一片令人魂牵梦萦的神秘的疆域。《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记者赵亚辉先生则以“重走中国西北角”活动,深入中国西北腹地,探寻历史和文化的诸多神秘。个中既有“千里单骑走楼兰”,亦有“南北纵穿‘大耳朵’”,纵是千般辛苦,却也饶有兴味。待资料整理完毕,我们将刊出其中最为神秘莫测和激动人心的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写在前面的话:中国现代不明飞行物研究历时三十多年,其间究竟哪些事件值得我们长久回味?又有哪些事件改变了国人对这一新鲜事物的认识?这是一个诱人的话题。有赖于北京UFO研究会张靖平先生的协助,最终形成了这个专题,使我们有机会对这一历史进程做一个全景式的回顾。张先生为此付出甚大,这里特致谢意。同时。我们也把这个专题作为礼物,献给一直默默致力于中国不明飞行物研究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1996年11月4日上午,中国返回式卫星FSW-2-3经过15天的轨道运行后,按预定计划在四川中部遂宁地区安全着陆。这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第17次飞行,也是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第3次飞行。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新型返回式卫星是在gq年代初研制成功的,迄今已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3颗。该星采用了新研制成功的遥感设备,使一次飞行获取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返回式卫星技术本身也有很大提高。在完成对地观测主任务的同时,还以搭载形式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正前言自6O年代后期,我们在国防科工委、中国航天总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  相似文献   

8.
中国卫星工程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 90 %以上 ,它是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最主要工具。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各国航天活动的主要内容 ,卫星工程是空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期。经过 40多年的艰苦奋斗 ,中国以较少的投入 ,在较短的时间里 ,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并且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1 中国卫星工程发展历程中国卫星工程是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的 ,然后集中力量发展人造地球卫星 ,其重点是研制各类应用卫星。中国卫星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 3…  相似文献   

9.
正因为有了UFO,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生气,也更加有希望。《飞碟探索》已经创办25周年了,这意味着中国进行UFO研究的历史也已经经历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回顾世界近60年、中国25年的UFO研究历程,可以自豪地说,UFO探索与研究正处在一个新起点。UFO研究事业是人类迄今  相似文献   

10.
《飞碟探索》2008,(11):5-5
UFO的出现绝非偶然,并且历史悠久,这在中国尤显突出,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这里抄录几则,大家若有意,不妨与专题中出现的现代UFO事件做一比较,是否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王亚冬 《太空探索》2009,(11):54-55
到“龙”城看火龙 龙是中国人信奉的图腾,中国人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北京,这里不仅有红墙黄瓦的龙宫,还有蜿蜒的卧龙长城,更有飞天火龙的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里是龙的故里。  相似文献   

12.
就UFO而言,2003年是相对平淡的一年。这不仅特指中国,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2003年也并没有发生特别轰动的事件。尽管如此,这一年人们对不明现象的关注程度仍没有降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还是在执著地仰望着天空。至于他们眼中的“UFO”,究竟是真是假,还有待研究者的发掘。但是2003年对中国UFO界来说,非常可喜的一点是,我们国家的正统科学研究者们,终于对普通人的这类发现,不再仅仅只是偏见和嘲笑。他们放下架子,耐心地告诉人们:原来一切也有可能有科学的解释。综观2003年全年曝光的不明飞行物目击案,其中80%以上的案例都有相关专…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国家学院学者苏伯强博士最近在军工企业报.以中国军事改革为题撰文指出.25年前中国结束纷扰不安的文革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关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俄罗斯报刊经常有所报道但在经济改革推动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积极进行现代化和战斗力提升.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大陆军事改革的进程.目前所面对的困难以及未来发展等.都非常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在珠海’96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展出的各种战术导弹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其中就有由红旗2号(HQ—2)地空导弹改型而来的红旗2号乙(HQ—2B)。 红旗2号是我国研制的一种地空导弹系统,1962年9月8日,中国空军导弹部队在华东地区上空首次用红旗2号导弹将一架使用了转播干扰手段的美制台湾国民党空军的U—2高空侦察机击落,揭开了红旗2号导弹保卫新中国领空的序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航宇局(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11月17日宣布,NASA愿意与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展开合作。博尔登在访问东京时对有关记者说:"我非常愿意在任何太空探索中与中国人合作,我想他们是一个非常有能  相似文献   

16.
白剑 《飞碟探索》2011,(5):34-36
如果排除了非洲高原是人类发祥的祖源地,那么,现有的符合前述标准的低海拔高原便没有了。这就基本上堵死了我们在高原上寻找人类先祖的路。几十年前,曾有中国学者试探性地提出了中国人的先祖可能源起青藏高原的观点。由于当时这一观点还停留在猜想阶段,没有大量证据的支持,因而没有引起史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编辑室报告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2005,(8):F0005-F0005
最近美国华府的中国问题专家,纷纷表示台海两岸互动的变化,太快、太脱离政治运作常轨,让这些“中国问题专家”纷纷失了准头、大叹看不懂。两岸的政治互动,自去年的“519”之后,有太多的意外,也有太多让这些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看不懂的地方。其实西方人若硬是要把西方的政治模型或学说,完全套用到海峡两岸,自然会产生许多不解与意外。  相似文献   

18.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器有了天上数据“中转站”。  相似文献   

19.
五轩 《太空探索》2010,(4):39-41
重要事件往往会改变历史,而历史则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程.从东方红一号发射到神舟七号在太空翱翔,40年间,中国空间技术实现了巨大转变,屹立于东方的中国已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大国,这与4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横空出世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在“神舟号”载人飞船工程实现了中国人往返于天地间的目的之后 ,中国应审慎地选择发展载人航天的目标。文章从中国社会对载人航天的需求出发 ,讨论了以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物质环境为目标的空间站和以发展天基航天为目标的天基航天站的外部工程系统的环境条件 ,认为中国在运载火箭、发射和回收场、测控站网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基本具备条件 ,运人运输器已有“神舟号”载人飞船 ,运物运输器的研制也不困难 ,但在为保障航天员在空间生活、工作的航天员系统方面和为实现载人航天工程功能和显现价值的有效载荷系统方面欠缺较多 ,需要一个研究、试验、培训和开发、演示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