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1,(10):4-5
"嫦娥二号"飞抵150万千米外深空8月25日23时24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了拉格朗日L2点绕飞捕获控制,并成功进入了运行周期为180天的环绕拉格朗日L2点轨道。此举实现了世界上首次由月球轨道飞往拉格朗日L2点的航天活动,也是中国航天深空探测的触角第一次延伸到如此遥远的宇宙深空。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二号"在发射和在轨运行过程中,由于火箭技术、基地发射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13日16时30分,飞离拉格朗日L2点195天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成功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抵达距离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该小行星近距离的探测,将中国航天"太空长征"的轨道铺向小行星。  相似文献   

3.
连续小推力非开普勒悬浮轨道在深空探测与地球极地观测任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归纳了电推进、太阳帆推进等连续小推力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阐述了日心、行星悬浮轨道的动力学特性、稳定性、轨道保持策略;分析了三体问题下人工拉格朗日点的优势及其在深空探测方面的应用;讨论了悬浮轨道编队飞行的研究方法与控制策略。最后针对小推力悬浮轨道研究发展面临的难题,提出了研究新思路和应用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短消息     
正6月14日,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中的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使命轨道的卫星。后续,鹊桥中继星将在此轨道陆续开展在轨测试和中继通信链路联试,为今年年底择机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测控通信。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5月21日,我国用长征-4C火箭成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鹊桥"(Magpie Bridge)月球中继卫星送入太空,该卫星于6月14日进入了地月拉格朗日2点(L2点)的晕轨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到该轨道的月球中继卫星。那么,"鹊桥"月球中继卫星有何用途?它为什么要运行在地月L2点晕轨道?简单地说,它将为2018年年底我国发射的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4落月探测器提供信息传输。  相似文献   

6.
龚燃 《国际太空》2015,(3):11-15
<正>2015年2月11日,"深空气候观测台"(DSCOVR)卫星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Falcon-9)火箭送入太空,该卫星将飞行110天抵达距离地球约1.5×106km的利萨如轨道,成为首个位于地日拉格朗日1点(L1)的观测任务。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网站2月24日报道,在发射后的12天,"深空气候观测台"卫星已飞行了一半旅程。1发展背景"深空气候观测台"原名"特里亚纳"(Triana),于1 9 9 8年由前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  相似文献   

7.
针对深空探测中轨道转移时间长且能量消耗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准流形实现从地球停泊轨道到日地系L3点转移轨道的设计方法。在日地限制性三体问题模型下,在L1点或L2点Halo轨道上施加扰动推力,构造准流形,利用其非线性三体动力学特性,通过霍曼转移轨道与近地轨道进行拼接,使航天器进入准流形后能够无动力滑行到L3点附近区域。在准流形与L3点周期轨道交点,施加速度脉冲,使航天器进入相应周期轨道,从而完成轨道转移。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所得结果与基于不变流形的转移轨道相比,能将速度增量从4398m/s减少为4014m/s,并将转移时间从9年以上缩短到7.3年以内,有效地提高了航天器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2月11日,专门用于执行太空气象任务的"深空气候观测台"(DSCOVR)卫星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公司的"猎鹰"9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该卫星飞行110天后,将抵达距离地球约150万千米的利萨如轨道,执行首个位于拉格朗日点(L1)的对地观测任务。DSCOVR卫星将从持续观测地球光照面,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在日地  相似文献   

9.
刘昊元 《太空探索》2011,(11):30-31
2011年8月25日23时24分,当嫦娥二号卫星顺利飞抵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的时候,科学探索的光荣在历史中定格,迈向深空的脚步在寰宇中延伸,中国在深空探测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超期服役担负新使命2011年3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主会议室。探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     
<正>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飞离地月L2点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已完成环绕地月系统拉格朗日-2点(简称地月L2点)的拓展试验任务,于1月4日23时实施逃逸机动,飞离地月L2点,1月中旬飞回月球轨道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试验。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到达地月L2点,服务舱实现了环绕该点飞行三圈,开展了全新的科学探测任务,验证了轨  相似文献   

11.
<正>据国防科工局消息,11月28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飞抵地月系统拉格朗日L2点,实施了地月L2点绕飞期间第一次轨道维持控制。在完成地月L2点探测活动后,服务舱将返回月球并进入环月轨道开展后续拓展试验项目。11月1日,服务舱与返回器分离后,经过两次轨道控制,返回到远地点54万千米、近地点60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开展拓展试验任务。11月9日16时,服务舱携带的相机在距离地球54万千米,距离月球92万千米处拍摄了清晰的地月  相似文献   

12.
日地L1点是太阳观测任务的理想观测点,对于中国后续太阳观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嫦娥五号的拓展任务阶段设计并实施了中国首次日地L1点探测任务,通过在轨飞行验证了日地L1点转移轨道、环绕轨道设计的正确性,对日地L1点的测控链路环境、太阳辐照环境、三体动力学环境、空间辐射环境等飞行环境进行了探测和验证。轨道飞行和各项环境探测的结果与设计模型的预示结果之间比对一致性较好,通过在轨飞行数据验证了设计模型的正确性。各项试验获得了预期的技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嫦娥五号任务的成果产出,对中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和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2月3日,一枚织女星运载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搭载了由欧空局研发的"激光干涉太空引力波天线探路者"探测器(以下称为"LISA探路者")。发射2小时后,"LISA探路者"成功与火箭分离,进入一个近地椭圆停泊轨道,而后,"LISA探路者"利用自身推进系统通过6次远地点升轨,进入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地-日拉格朗日点L1,今年3月开始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空间站预计将于2024年退役,美国航宇局的载人航天项目将转战深空,而欧洲空间局也做了多方面的打算。欧洲空间局表示,他们将和中国开展合作,继续近地轨道上的载人飞行,同时他们还将为美国的猎户座飞船提供服务舱,开启深空载人探索。借着美国热议地-月拉格朗日点深空站和月球突击登陆的东风,欧洲空间局还表示,打算在2024年后建立月球村。欧洲人的雄心不止于此,根据德国航天局(DLR)和空中客车公司联合发布的文件,欧洲还在探讨使用自由飞航天器探索地月空间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5,(4):6-9
<正>"猎鹰"9发射美深空气候观测卫星2月1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1.1(R)型运载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深空气候观测台"卫星,但原定再次进行的第一级火箭海上漂浮平台着陆试验因海况不佳而被取消,改为在海面上着陆。"深空气候观测台"是NOAA、NASA和美国空军的联合项目,是一颗空间天气与地球科学卫星。卫星重570千米,将部署到距地球约150万千米的日地第一拉格朗日点(L1),用于开展至少2年的空间天气和太阳风监测,对来袭的太阳暴发活动进行预警,可为可能受  相似文献   

16.
对于停留在日地系统L2的“嫦娥2号”探测器,其后续飞行方案有多个选项,例如主动撞月或重返月球轨道、返回地球轨道或再入大气、飞往地月系统L1/L2或日地系统L1、进入深空飞越近地小行星(最终,“嫦娥2号”于2012年12月13日成功地实现了对Toutatis小行星的近距离飞越)。探讨上述的飞行方案需要对飞行轨道进行初步设计,总的速度脉冲限制在100 m/s以内并且需要考虑探测器同时受到太阳、地球、月球的引力作用。本研究设计了探测器从日地系统L2出发借力月球实现Toutatis小行星飞越的飞行方案,与直接飞越方案相比,借力月球可以进一步节省探测器的燃料消耗,其等效速度脉冲设计值为58.47 m/s。  相似文献   

17.
<正>1月13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透露,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控制,进入倾角43.7度、高度200千米、周期127分钟的环月圆轨道,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试验。服务舱1月4日飞离地月系统拉格朗日-2点(简称地月L2点),1月11日凌晨到达近月点,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1月12日、13日分别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近月制动。服务舱  相似文献   

18.
“嫦娥4号”中继星任务轨道确定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嫦娥4号"任务将采用着陆器、巡视器和绕飞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星进行月球背面的探测,中继星已先期发射,进入环绕地月L2点的晕(Halo)轨道。在中继星使命轨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相关仿真工作,开展了中继星在Halo轨道上的摄动源量级及影响定轨预报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太阳光压摄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其相关影响,提高定轨精度,在太阳光压球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继星在轨运行特点及其星体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求解光压等效面积的方法。经仿真分析,使用修正后的太阳光压球模型进行定轨求解,速度精度可提升约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19.
"嫦娥四号"中继星于2018年6月14日成功进入地月L2点Halo轨道,承担地面测控站与"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数据传输功能.目前"嫦娥四号"中继星处于稀疏观测模式,平均4~5天进行一次观测.分析了2021年1月"嫦娥四号"中继星绕地月L2点的定轨精度,结果表明:中继星绕L2点轨道精度优于2 km,包含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  相似文献   

20.
摘要: 随着电推进器及小推力转移变轨的研究逐渐深入,在深空探测领域应用电推力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文章基于以月球中继卫星的运行轨道地月L2点Halo轨道为目标轨道的轨道转移任务,采用Lyapunov最优反馈控制方法,计算单一轨道根数的局部最优控制率,通过遗传算法调整五个轨道根数的权重,得到时间最优的月球中继卫星小推力轨道转移方案,具有工程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