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数字     
《飞碟探索》2014,(2):67-67
科学家称,他们借助相距我们超过60亿光年的星系,测量部分宇宙的准确度已经达到1%。要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东西是我们了解的准确度可达1%的。这项不同寻常的测量是由重子振荡光谱巡天计划借助美国新墨西哥的斯隆基金会望远镜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飞碟探索》2014,(2):F0002-F0002
这是子振动分光镜巡天计划的研究人员绘制的用“重子声学震荡”原理测量宇宙尺度的艺术概念图。图中的球体显示的是早期宇宙产生的“重子声学振荡”目前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人员将视线深入到由宇宙气体和尘埃构成的浓密云团后面,这时他们认为终于确定了类星体的起源。类星体是宇宙间最为明亮、最具威力的天体。通过对200多个远方的星系进行X射线和红外线观测,结合在可见光状态下拍摄的图像,结果显示当两个星系互相碰撞,其中心的黑洞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类星体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正“暗能量巡天”项目由多国天文学家携手进行,主旨是利用可见/近红外波段,对南方天空3亿个星系进行巡天观测,从而厘清宇宙膨胀机制。日前,该团队首次发表了有关暗物质的重要声明:宇宙暗物质的分布或与人们的预期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暗物质决定了宇宙今天的形貌暗物质,尤其是冷暗物质的演化,决定了如今我们所见宇宙的模样。这是天文学家研究暗物质多年以后达成的一个共识。21世纪初,许多新上马的大型巡天项目都证实了一件事:星系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并不均匀,而是排列成一些巨大而怪异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前者称为星系墙,后者称为星系纤维。这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大的结构。而在更  相似文献   

6.
类星体     
类星体钟建业自从1963年类星体被发现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试图揭开这些位于宇宙外层空间的强光源如何产生出大能量的秘密。类星体还没有太阳系大,但要比由数千亿星体组成的星系亮得多。这些光就是类星体存在的证据,但就人类对它的了解而言,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多少...  相似文献   

7.
时光隧道     
《飞碟探索》2007,(12):56-56
在这幅星野影像里,带着星芒的恒星离我们不远,而弥漫状的星系则在宇宙的远处。这张美丽的照片涵盖了半度的天区,是天文学家强尼斯·施德探索远在127亿光年之外的一颗类星体时所拍摄的影像。在这张全分辨率影像里,影像中央用垂直短线标定的天体就是这颗类星体。类星体是藏有超  相似文献   

8.
《太空探索》2005,(2):47
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观测到距离地球127光年外(仅仅比宇宙年龄早10亿年)年类星体SDSSp J1306。令人惊讶的是,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类星体的早期阶段,其X射线能量发布(X射线谱)特征在周围其它老年类星体上却探测不到。图片左上方的小天体是位于其前方的一个距离我们更近的星系。  相似文献   

9.
李龙臣 《太空探索》2001,(10):40-41
2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发现一种极其遥远和明亮的神秘天体,它们诞生于宇宙早期,其点状特征类似于恒星,所以取名为类星体。但后来用更先进的仪器探测的结果,发现它们周围显示出星云状结构,它们实际上是遥远星系的明亮核心。 归纳起来,类星体有5大特征:与正常星系的相似性、光度变化、质量高度集中、辐射的非热性质和有延伸到很远距离的气体喷流。  相似文献   

10.
□□研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天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0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起源于(137±2)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整个宇宙不断地膨胀,星系整体退行。各个方向上的星系都在飞快地离地球远去。 由于多普勒效应,地球上接收到离其远去的星系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会降低,也就是发射光谱向长波(红光)方向移动,天文学上称之为“红移”。离地球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大,产生的红移越大。遥远的、退行中的恒星、星系和类星体等天体发射的光本是可见光和紫外辐射,由于红移,地球上探测接收到的大多是红外辐射。所以,利用红外探测,…  相似文献   

11.
众眼看宇宙     
幽游 《太空探索》2008,(3):56-57
作为探寻星系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天文学家正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针对宇宙中某个最大的结构进行仔细研究。哈勃镜能够提供一种间接的证据,证明在这几百个星系组成的超大质量星系团拥挤、混乱的内部充斥着不可见的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占据着宇宙大部分质量却又无法观测到的物质。哈勃镜的高级巡天照相仪绘制了超大星系团Abell 901/902中的暗物质分布图,以及植入其中的大量星系的位置。照片中遍布的紫色团块反映了星系团中暗物质的分布情况。该星系团正浸淫在一大丛暗物质的团块中。  相似文献   

12.
NASA网站2021年8月5日报道,利用系外行星凌星巡天卫星(TESS)的观测结果,研究发现发生振荡现象的红巨星遍布整个天空.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在恒星表面之下,热气体上升后逐渐冷却随后下沉并被再次加热,这种运动产生了反应压力变化声波.声波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周期为数分钟的稳定振荡,导致恒星发生微小的亮度变化.例如,振荡引发的太阳亮度变化仅为百万分之几,而质量与太阳接近的巨型恒星的振荡则要慢得多,因此亮度变化程度是太阳的数百倍.  相似文献   

13.
由爱因斯坦天文台最近观测到的273个类星体、Ⅰ型Seyfeft星系的软X射线光度(Lx为0.5—4.5keV)资料,与它们的红移z值构成一个连续序列(图1)。利用球对称吸积模型计算得到:高红移的类星体,由于其较大的吸积率,在这个序列上停留的时间较短(~106年);而低红移类星体及Ⅰ型Seyfert星系停留的时间较长(~108年)。利用现有的107个类星体的射电单色光度lr,光学单色光度lo以及X射线单色光度lx的资料,讨论了类星体大尺度谱的硬度,发现类星体的光学光度有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文中还定性地讨论了类星体射电辐射机制不同于光学和射电辐射的机制之处。   相似文献   

14.
宗河 《国际太空》2005,(3):21-21
美国“星系演化探测器”观测到了宇宙中数十个诞生不久的大型年轻星系。这些星系在形成的过程中放射出了大量紫外线,因此被“星系演化探测器”发现。美国专家认为,新发现的星系现在可能已发展成熟,年轻星系的出现意味着宇宙中的某些地方仍在产生新的星系。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认为,星系形成的高峰时段开始于宇宙大爆炸发生后数十亿年。  相似文献   

15.
在"斯必泽红外邻近星系巡天"计划SINGS的后期研究中,有一重要任务是对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探测到的星系,根据红外波段特征进行重新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又叫哈勃音叉形图,即根据星系的核心和旋臂的形态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6.
星系并不完全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久诞生的,现在看来,纵观整个宇宙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星系的碰撞始终在改变着其自身的大小及形状.过去的40年来,天文学家相信一种创造性的星系理论,即所有不同类型的星系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久诞生的,而且自那时以来星系的外表变化不太大.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陈丹 《太空探索》2006,(5):60-64,F0003
四、星系的诞生与成长 尚未观测到星系诞生的过程 根据最新理论,宇宙于大约137亿年前诞生。目前所确定的最远天体为128亿年前(宇宙诞生9亿年后)的星系,最初的星系在那个时代刚刚诞生。  相似文献   

18.
如果类星体真像红移显示的那样远的话,那么,天文学家就会面临一些迷惑难解的问题。举例来说,这些类星体必定非常明亮,光度至少应该足整个普通星系光度的30倍~100倍,才能在如此遥远的地方仍然显得那么亮。  相似文献   

19.
低频射电探测任务构想——鸿蒙计划旨在利用多颗卫星绕月编队形成超长波天文观测阵列,在月球背面开展空间低频射电天文探测。其科学目标是高精度测量全天射电频谱,揭示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演化历史;实现首次高分辨率超长波巡天,打开最后一个电磁窗口;观测太阳和行星超长波活动,揭示空间环境相互作用规律。该任务将获得超长波频段全天空图像,获取超长波波段天文射电源的强度、频谱、分布等信息。这些科学数据对于探索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研究银河系星际介质、宇宙线起源与传播、河外射电星系、类星体和星系团的演化、太阳活动与行星磁场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超新星与宇宙年龄〔美〕R.柯施纳○云立中译超新星1987A使我们测量宇宙距离的能力受到意料之外的、严格的检验。遥远的恒星和星系看来正远离地球而去,还在分担自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宇宙膨胀。如果我们能够测量到一个正在缩小的星系的距离,那么把这个数据与这个星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