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威廉姆·詹姆斯在思考“事物到底是如何无中生有的”这个所有哲学难题的根本问题时总结道:“‘存在’的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难回答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令人恼火之处在于它需要得到解释。却又否定任何解释的可能性”。他写道:“虚无和存在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作为纽带。”科学解释由因果组成.但是如果“虚无”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无所有”,它就无法引发其他事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是否存在着某种超乎常规的物质或能量 ?这种超常的物质或能量是否就是许多“超自然”现象的制造者 ?大量的“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似乎在深刻地印证着超常物质或能量的存在。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若隐若现的超常物质或能量,也许就在我们的面前甚至体内,而且,它是一种已知的物质。  研究表明,这种神奇物质很可能就是具有独特性质、介于实物粒子和场之间的被称为“电子偶素”的由正负电子对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实体结构的体系。那么,由正负电子对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体系的存在是可能的吗 ?它具有哪些奇异性质 ? 回答是…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人有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有人认为,除了这5种感觉之外,还有一些感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里,只是我们不知道或不甚熟悉。例如杂技演员在高空走钢丝,这时他身上的第六感觉会帮助他维持身体平衡,这是“空间位置觉”。还有一种感觉在影响着我们,就是“时间觉”。  相似文献   

4.
李龙臣 《太空探索》2007,(9):32-32,33
八、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动物也有意识吗 一种被称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唯一独有的领域,其他动物没有意识,它们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装置。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们对宇宙了解了不少,但我们仍然有许多疑惑和不解,有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存在?物质为什么会存在?我们所有的一切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模式:宇宙诞生、灭亡,再诞生、再灭亡,永恒不息地变易存在着,难道没有别的模式可以选择吗?爱因斯坦说,上帝在创造宇宙时究竟有多少种选择?在没有最终解决疑惑之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这样的设想成立:我们这个宇宙或许是另一个巨大无比生命体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胞,我们的银河系可能就是“线粒体”、“高尔基体”之类.或者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体上的一个小小原子、分子.可能等不到我们的最终认识时,宇宙就开始了新的变易,也许这是存在着的重演故事.  相似文献   

6.
地外生命和外星人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探测地外生命和外星人有强烈的愿望,迄今已有过许多思考和行动,但收效甚微。这里来个“盘点”,目的是与读者一起从广阔的视野来思考:迄今的探测思路、方法、方向正确吗?应该有怎样的探测思路、方法和方向?作者愚钝,“点子”不多,但却希望能收“抛砖引玉”之效。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我们得说说探测地外生命有什么意义,以及作为参照物的地球生命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到准确的天气予报呢?因为我们看不到云在形成过程中的内部情景”。马歇尔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的云物理学家伯纳德·安得逊博士说,“两种云在开始形成时,看上去可能差不多,但一种云将给人们带来和风细雨,滋润庄稼;而另一种云却使气候干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绝对真理,我国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是: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完全的、绝对的正确认识。 笔者认为,这种讲法不是绝对真理,实质上讲的是“终极真理”。这种观点不但违背了世界本来面目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同时也违背和误解了恩格斯、列宁有关绝对真理和永恒真理的原意以及真理本身发展的辩证法。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观点。 为此,对什么是绝对真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看了1998年第5期《飞碟探索》中桂昌跃先生的《物质的终结 :极频波》一文 ,我颇受启发 ,想再谈一下物质的终结问题。现在 ,无论哲学界还是科学界对物质的终结问题都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总体来看 ,大致有以下四种。物质没有终结这一观点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出发来考虑物质的。哲学上认为 ,物质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统一的物质世界包含着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 ,就连时间和空间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具体物质的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就是个体与系统 ,即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归纳在个体与系统两种形…  相似文献   

10.
探索俱乐部     
地外到底有没有生命?外星人是否存在?这是许多航天、天文爱好者所关注的问题。前几天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谈了他对上述问题的一点看法,现摘要刊登出来,供广大爱好者探讨、研究。 现在科学家们的“搜寻”外星人(宇宙生物)的工作,犯了一个主观错误,就是把宇宙间所有生物的起源(维持)都以地球上的生物来看待,但或许只有地球上的生命才以水和空气来维持生命,而其它的宇宙生物则以另一种方式生存。科学家们把  相似文献   

11.
初夏 《飞碟探索》2003,(5):25-25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几个世纪以来,鬼魂一直在人类的世界徘徊,形形色色的鬼魔惊扰着人类。鬼魂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难以捉摸的鬼怪与神秘现象,究竟是存在于我们的世界,还是只在我们的心里?科学界对闹鬼现象有许多解释:一种解释是可能与自然环境有关,主要是跟气流和夜晚的灯光有关;另一种解释是因为电磁波等物理效应造成的心理错觉和幻觉造成的认知错觉;第三种解释是精神病理作用,也就是脑部器官受损导致遗忘、精神紊乱等现象。“鬼屋”中的气流与灯光英国科学家对国内两个最著名的“闹鬼”地点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科学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世…  相似文献   

12.
纪舟 《飞碟探索》2013,(4):46-46
“哲学是科学之母”这种说法有各种用途,例如为自己穷极无聊的文章起个看起来有深度的头,或者在辩护自己明显没有前景的科系价值时进行最后抵抗。然而,我相信这种说法无法在讨论中为哲学价值提供任何支持。现在,我讨论“哲学是科学之母”的三种可能意涵,并说明它们都对想要为哲学护航的人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3 空间天文观测□□空间天文观测主要围绕着美国的“寻找行星系统的源”和“宇宙的结构与演变”这两个战略课题进行。前者将观测最早星系的诞生、恒星的形成,发现在太阳系周围的所有行星系统,发现能维持生命的行星,了解在太阳系以外是否存在生命;后者将研究宇宙是怎样开始的?时间有开始和结束吗?大爆炸的能量是什么?在黑洞的边缘,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是让宇宙膨胀的暗能量?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进行高水平的空间天文观测。3.1 引力探测器-B 引力探测器-B于2004年4月20日发射,基本目的是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相似文献   

14.
许多不明飞行物研究者和组织认为美国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组织,但美国人还在竭力保守这一秘密。美国人为什么要保守秘密,而且这种“保守”已远远超出了“保守”所应有的界限。   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人“公布这些秘密将导致人类的恐慌”,这已间接地说明飞碟不只是“大气物理现象”,还是一种能导致人类恐慌的可怕东西。   有证据表明早在 20世纪 40年代初期甚至更早,美国人就与飞碟“乘员”有了接触,至少美国人已经掌握了飞碟存在的证据。   举证一: 1989年在亚利桑那州的费尼克斯召开不明飞行物研究会。一个…  相似文献   

15.
“航天”和“航天员”,对司空见惯者来说,这是两个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名词,但对陌生者来说,却并不普通。而要认真追寻它们的含义,即使是司空见惯者,说来也未必朗朗。 汉字字义丰富,搭配灵便,千变万化。“航天”、“航空”,一字之差,意别千里。 什么叫“天”?什么叫“空”?什么叫“天空”? 《辞海》没有“天”的定义性解释,也未设“天空”辞条。 《现代汉语词典》“[天空]日月星辰罗列的广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古钱幂铸人文、山水、花鸟、日月星辰者有之,表现佛道文化者有之,但对于宇宙间重大的异常物体之发现是否也有迹可寻?如“UFO”,即“不明飞行物”,也谓“飞碟”现象.笔者涉猎古泉多年,近来在整理中发现了一枚“开元通宝” 和一枚“乾元重宝” 古钱的钱幂上各铸有一只不明飞行物.在下断其为不明飞行  相似文献   

17.
茫茫宇宙,变幻莫测,魅力无穷……很久以来,人类一直感到很寂寞,好像缺少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所以人们心中似乎总有一个问题:在茫茫宇宙中有没有和人类一样的地外生命存在呢?人类一直在等待着这个素未谋面的朋友。由此便揭开了人类寻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看过美国电影《外星人》的人们一定还记得这么一组镜头:小外星人躺在临时医院里奄奄一息,周围的人闹哄哄乱成一团,突然,一位科学家脸现喜色冲了进来,大声喊道:“他身上含有DNA!他身上含有DNA!”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把这个外星人称为“他”呢?为什么要说“他”含有“DNA”呢?事实上,我们对于外星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方式一无所知.我们丝毫也不知道性是否是创造某一高级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我们还不能断定DNA或别的什么类似的复杂遗传物质是智力存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英国皇家航空研究所的国家遥感中心(NRSC)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处理技术,该项技术消除了卫星拍摄地面照片时所产生的传统的“拼接”效应。据认为,这种称为“数字镶嵌”的处理技术能大大地改进图象的分辨率和精度。为什么会存在“拼接”效应呢?这是由于一张地图——例如一张英国地图——是卫星经过几天的时间拍摄而成的,每经过英国上空一次,卫星要拍摄许多面积为185公里×185公里的照片。而每次经过的气象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卫星所拍摄的照片是一张不均匀的有重叠的合成图片。  相似文献   

20.
费曼 《飞碟探索》2008,(2):32-33
作为一个知道“无知哲学”的伟大价值、更知道这套哲学可以带来巨大进步的科学家,我觉得我肩负着一种责任。这些进步乃是思想自由的果实。我觉得我有责任大声疾呼,宣扬这种自由,教导大家不要害怕疑惑,而是要欢迎它。如果你知道你不很确定,你就有改进现状的机会。我要替未来的时代争取这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