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Sciencealert网站2018年9月21日报道,NASA最新系外行星观测任务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已经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发现和研究新的系外行星。2018年4月18日TESS任务发射升空;7月25日TESS进行了首次测试观测并成功观测到一颗彗星;8月7日TESS开始首次正式科学观测;TESS正式运行2个月发现两颗候选系外行星。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12月9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成功入轨。至此,我国高光谱观测实力进一步提升,也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空间段建设任务圆满收官。什么是高光谱观测卫星?它具备哪些鲜明的优点?科研人员为此克服了哪些困难?本文对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正天文学发展遵循"观测-理论-观测"的途径,不断把人类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所以观测手段是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手段,由此逐渐形成了观测天文学。观测天文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常用于取得数据以与天文物理学的理论比对,或以测量所得的物理量解释模型的含义。在实物上,通过望远镜或其它天文仪器的使用来观测目标。伽利略被人们称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4.
正2月6日凌晨台湾南部地区发生6.7级地震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度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卫星进行应急观测,并将数据及时提供给中国地震局等部门。获悉震情后,该中心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应急观测计划,紧急调度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和资源一号02C卫星开展4次应急观测。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对相关区域进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2月3日日本发射的隼鸟-2(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历经3年半的长途飞行,于2018年6月27日飞抵小行星龙宫(Ryugu),开始环绕小行星飞行,执行观测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隼鸟-2探测器而言,2018年7月-2019年12月才是关键之关键时段。此间,需要完成多次降轨和升轨机动,对小行星龙宫进行遥感观测,对小行星表面及轰击出的深坑进行接触取样,投放小行星巡视器进行表面巡视观测,还要完成返回器携带样品返回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天体发射出的X射线在穿过大气层时大部分会被吸收,因此使用空间望远镜,在大气层以外对天体辐射的X射线进行观测,是X射线天文学的主要观测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少X射线空间望远镜被发射升空,为我们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宇宙秘密。  相似文献   

7.
<正>地震是危害性极强的灾害之一,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因此,如何进行地震预报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但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台比较困难,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均匀,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且无法实现全天候、全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6月15日,中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在酒泉成功发射,将对银河系进行高灵敏度、高频次的宽波段X射线巡天监测。"慧眼"入轨后将先进行为期5天的整体功能测试,然后开展为期140天的仪器性能测试、在轨标定观测和试观测,计划于2017年11月进入常规科学观测阶段。"慧眼"呈立方体构型,设计寿命4年,装载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相似文献   

9.
国外空间对地观测系统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空间对地观测发展概况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发射和在轨情况近年来,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快速发展,系统性能不断提升,遥感应用向深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在通信、导航和对地观测三类应用卫星中,对地观测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的卫星,近年发射数量快速跃升,特别是近3年的年发射数量维  相似文献   

10.
<正> 地球观测卫星利用星上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观测,以获取各种地面信息.这种卫星通常选取太阳同步兼回归轨道.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动的卫星在相同的地方时经过观测区域,卫星摄影时,太阳高度角基本相同;选取回归轨道,其目的是使卫星在运行一个回归周期以后,又重复原先的地面轨迹,这就可以满足用户对同一目标多次重复观测的要求.美国陆地卫星、泰罗斯、依托斯、雨云及法国的地球资源卫星均设计为这样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举世闻名的哈雷彗星已于1985年1月10日越过木星轨道。目前,彗星距离地球六亿一千一百万公里,正以每小时五千四百三十八公里的速度运行。科学家指出:哈雷彗星将于今年十一月越过火星轨道,年底通过地球轨道。届时,地面观测网和天上卫星一起对其进行科学观测与实地探测,这是二千多年以来观测史上最壮观的一次。  相似文献   

12.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地球环境观测组合卫星系统的设想。第一步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第二步是增加两组遥感小卫星系统,一组用光学遥感器(可见光和红外谱段),另一组用微波辐射计,共同监测地球的环境变化;第三步是发射少量雷达卫星,穿透云层遮挡进行观测。我们相信该系统对于全球和区域的环境观测,了解事物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情况是十分有利的。我们所建议的全球系统是为了作为亚太地区国际合作的一个可行方案进行讨论。1 绪言众所周知,空间技术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正日益紧密,而地球观测卫星系统是可以为全人类带来巨大利…  相似文献   

13.
正提起天文观测,许多人就会想到需要到野外远离城市灯火的地方去观测,因为现代城市中的光污染实在太严重了,往往即使是在晴朗的夜空中也只能看到区区几颗亮星,使天文观测的效果大打折扣。笔者生活、工作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名天文科普工作者,当然也是一名地道的天文爱好者,同时更是一名航天发烧友。我对各种人造天体的观测充满  相似文献   

14.
正自从人类认识到近地小行星的撞击危险性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减轻和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带来的灾害。提前获得近地小行星的信息,是避免其撞击地球的基本保障。巡天观测有利于弄清楚近地小行星的数量和空间分布,辨别出对地球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并密切跟踪,尽快确定避免撞击灾害的措施。巡天观测分地基观测和天基观测两大类。用地面望远镜观测会由于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干扰和吸收而受到限制;而在地球大气层外围绕地球运行的望远  相似文献   

15.
<正>热带气旋发生在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洋上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海洋上称为飓风。热带气旋在历史上造成了成千上万人死亡和不可胜数的财产损失。过去与现在对热带气旋进行了不少研究和预报,包括采用卫星观测,但是存在两大缺陷:当发生热带气旋时,海面上存在强烈降水带与气旋眼墙,从而遮蔽卫星遥感器观测;热带气旋生命周期短,变化速度快,单颗卫星无法观测其快速变化的全过程。为此美国航宇局提出一项克服上述缺陷的热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29日8时43分,中法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搭载两台海洋科学观测设备,一是海风观测载荷——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微波散射计,另一台是海浪观测载荷——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雷达波谱仪。借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9月,ESA对地观测咨询委员会(ACEO)发布地球探索者(Earth Explorer)计划第10项任务意见征集,并从21项提案中遴选出Stereoid、Daedalus和G-Class 3项任务概念。2018年9月21日,ESA对地观测计划委员会采纳了ACEO的建议,开始对这3项任务概念进行可行性研究,最终遴选出的任务将于2027—2028年发射。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科学院人卫系统,是我国开展人卫工作历史最长的一个地面跟踪系统,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年来,特别是一九七○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人卫系统的目视跟踪观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长期的观测实践中,各台站不断充实观测力量,提高观测水平,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15公分跟踪打印经纬仪已经取代广角望远镜投入常规观测,改变了目视观测仪器比较落后的状态;为我国卫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多次较好地完成了我国卫星上天的实时跟踪观测、测轨和预报的光荣任务.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懿珺 《国际太空》2023,(10):42-47
<正>面对近地天体撞击地球这种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共同威胁,近地天体观测与提前预警是开展近地天体防御、保护地球家园的前提,然而,目前近地天体观测面临观测网络无法覆盖全天区、天体编目率低的现实困境。国际合作在解决近地天体观测的现实困境中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其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地基望远镜与天基观测系统的互补,另一方面为天体防御手段的选择提供了空间。开展近地天体观测国际合作有两种具体路径,其一为通过国际合作构建地基-天基联合观测系统,其二为建立近地天体观测数据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 1 前言60年代以来美苏两国相继成功地发射了以航天照相为主要手段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使他们取得了获取他国信息的“国家技术手段”。30年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平台已从单一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展到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多种航天器。观测手段除了可见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