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学诗 《太空探索》2002,(10):30-32
在早期的望远镜发展史中,制造望远镜主要靠天文学家和望远镜制造专家的超人智慧和创造力,到了20世纪末期,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这一时期制造的大型望远镜无一例外地都吸纳了各种最新的高科技成果。 多镜面望远镜的问世 20世纪中期美国建成口径5米的海尔望远镜时,许多天文学家就已感到单镜面的反射镜已经达到了极限,因为镜面越大,制造  相似文献   

2.
波特 《太空探索》2012,(7):46-47
面积1平方千米的望远镜镜面达到1平方千米的望远镜即将矗立在大地之上!当然了,人们并不是真的要建造一个面积1平方千米的大家伙,而是要建造一个信号收集能力相当于1平方千米镜面收集能力的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  相似文献   

3.
哈德利和肖特的反射望远镜 如上期所述,格里高里的反射望远镜设计是超前的,真正制作出第一块金属抛物面镜的人是一位英国的数学家约翰·哈德利(John Hadley,1682~1744).他设计了一套方法,用来检测镜面聚焦的精度:制作了一个照明装置,使得只有当镜面能够把光线会聚到一点时,整个镜面才能被均匀地照亮;如果检测发现镜面某部分的照明不均匀,就着重研磨那个区域.  相似文献   

4.
正光学天文望远镜,例如欧洲南方天文台所属的帕瑞纳天文台望远镜,其尺寸通常指的是主镜面直径。镜面直径越大,分辨率越高,就意味着捕捉细节的能力更强。大气层会对分辨率产生干扰,但适应性光学仪器可以对这种干扰进行部分补偿。然而,即使是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很多天体看起来仍然只是太空中的一  相似文献   

5.
以反射镜为物镜的望远镜,叫反射望远镜,是天文望远镜中最常见的形式。如果把天文望远镜发展历程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折射望远镜的发展脉络只是这棵大树的一个支杆(尽管是可能最重要的支杆之一),而真正的主杆是反射望远镜,近现代的太阳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这几个支杆都是从反射望远镜这个主杆衍生而来的,而当前的多镜面望远镜和超巨大望远镜就是反射望远镜这个主杆的目前的最前端。由此可知,反射望远镜的历史在天文望远镜发展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现在我们来介绍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自17世纪中叶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人们看到了反射望远镜制作容易、使用方便并且消除了色差等几大优点后,自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反射望远镜上了。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威廉·赫歇尔是天文学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他好像从来不知道疲倦,几乎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反射望远镜的研制工作,亲手磨制的镜面竟  相似文献   

7.
图说天文望远镜400周年系列连载之三以反射镜为物镜的望远镜,叫反射望远镜,是天文望远镜中最常见的形式.如果把天文望远镜发展历程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折射望远镜的发展脉络只是这棵大树的一个支杆(尽管是可能最重要的支杆之一),而真正的主杆是反射望远镜,近现代的太阳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这几个支杆都是从反射望远镜这个主杆衍生而来的,而当前的多镜面望远镜和超巨大望远镜就是反射望远镜这个主杆的目前的最前端.由此可知,反射望远镜的历史在天文望远镜发展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现在我们来介绍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重 3.8 t的 X射线多镜面卫星 ( XMM) ,是欧空局研制的世界上功能最强的 X射线空间望远镜 ,价值 6.89亿美元。它由 3条长导管组成 ,包括 58组精密打磨而成的镀金铜轴镜 ,这些镜面可吸收来自宇宙深处辐射出的细微的 X射线。XMM卫星于 1 999年 1 2月 1 0日由阿里安 - 5火箭发射升空。其灵敏度是同年 7月发射的美国“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5倍 ,运行在远地点 1 1 .4万千米、近地点 70 0 0千米的轨道上。有关该卫星详情请参看本刊 1 998年 1 0月号。世界上功能最强的X射线空间望远镜升空…  相似文献   

9.
谢懿 《太空探索》2010,(7):54-57
自1999年7月23日和1999年12月10日发射以来,美国航宇局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欧洲空间局的牛顿X射线多镜面望远镜双双在太空中渡过了十一年。  相似文献   

10.
众眼看宇宙     
易轩 《太空探索》2012,(3):64-65
小麦哲伦云中的脉冲星这幅合成图像,综合了美国航宇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欧洲空间局牛顿X射线多镜面望远镜的数据以及可见光波段的照片,天文学家据此第一次在小麦哲伦云的超新星遗迹中发现了脉冲星——SXP1062。来自"钱德拉"和"牛顿"的X射线观测结果以蓝色表示,而可见光观测则以红色和绿色显  相似文献   

11.
正1672年1月11日,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大饱眼福,观看了艾萨克·牛顿的反射式望远镜演示,看到了通过镜面形成的图像。此后,他们将这种奇妙的新式望远镜誉为牛顿的发明,直至如今,人们依然将其归功于牛顿。然而,在这个线性的历史记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有趣且更为复杂的故事。牛顿的这个功劳受到了来自詹姆斯·格雷戈里和洛朗·卡塞格伦支持者的挑战。更为糟糕的是,  相似文献   

12.
→美国“空间干涉望远镜”(SIM)拟在2005年升空。它由分别装在915m长的长杠上的7个直径0305m的镜面组成,空间分辨率是“哈勃”的1000倍。其将使天文学家分辨遥远恒星的能力迈上新的台阶。←美国定于2007年发射“新一代空间望远镜”(NG...  相似文献   

13.
自克拉克父子制造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折射望远镜之后,美国又出现了一个制造光学望远镜的奇才——著名天文学家乔治·埃勒里·海尔(1868~1938年)。他连续制造了口径1.53米、2.54米和5.08米三架大型反射望远镜。这三架反射望远镜,远远超过了赫歇尔、罗斯伯爵等人的反射镜,这不仅因为物镜由原来的金属材料改为用玻璃材料镀银或镀铝制成,既避免了金属镜生锈的缺点,又提高了镜面的反射率,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整体的现代化程度使它们操作起来非常方便灵活。直至今日,它们仍然在为天文科研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电容式传感器在纳米级测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检测中温、湿度的变化、传感器本身结构乃至其电路性能等因素,将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介绍了大型天体望远镜光学镜面面形的控制方法和工作原理。该大型天体望远镜Φ10m的主镜由36块对角线长1.8m的六角形子镜拼接而成,应用电容测微技术使此超大型镜面的共面性达到纳米量级的定位控制。通过检测原理的分析,阐述了电容式传感器在使用中提高其准确度和长期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具体技术措施,并针对国内正在研制的LAMOST超大型天体望远镜实际应用环境和技术指标要求,提出新的差动式传感器,并采用新材料和高集成度的进口新器件,以满足传感器在温、湿度变化大的条件下实时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望远镜座望远镜座位于南天,它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观测南天星空时划分出来的一个小星座,它周围环绕着天蝎座、显微镜座、孔雀座、印第安座和天坛座等星座。望远镜座出现在夏夜,是一个不起眼的黯淡星座,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星的视星等为3.49,除此以外,再没有4等以上的亮星。它的形状近似一架望远镜,拉卡伊为其取名望远镜座以纪念天文学家卡先尼在巴黎天文台所用的折射望远镜。  相似文献   

16.
4m高分辨对地观察小卫星是我国新近开展研制的遥感系列小卫星之一,其光学望远镜系统的设计因小卫星平台的结构而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文章阐述了高分辨全色相机光学系统结构及光学参数的选取原则,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的成像特性,MTF进行了计算和预期.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光学望远镜可以分为三类,即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前二者我们已经分别叙述过,现在讲解折反射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曾耀寰 《飞碟探索》2013,(11):62-63
天文望远镜可分为折射和反射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从荷兰听到望远镜的新技术,自行制造出折射望远镜。1668年,牛顿用凹面镜聚焦,设计出反射望远镜,解决透镜的色差问题。还有一种望远镜不用透镜和反射镜,也能搜寻宇宙天体,这个望远镜和爱因斯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发明或制造望远镜,但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利用时空的扭曲,可以达到望远镜的功能,观测几十亿光年远的天体。说穿了,爱因斯坦的望远镜是利用万有引力,观察非常遥远的星体,甚至可以“看到”没有电磁波的暗物质,堪称为引力望远镜。  相似文献   

19.
陈丹 《太空探索》2009,(12):60-63
我们知道,光学望远镜可以分为三类。即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前二者我们已经分别叙述过,现在讲解折反射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折反射望远镜的英文是Catadioptric telescopes,而Catadioptri是catoptric(反射的)和dioptric(折射的)的合成语,顾名思义,折反射望远镜是将折射系统与反射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望远镜.  相似文献   

20.
自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折射式望远镜、1668年牛顿又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之后的几百年来,天文学家和望远镜制造专家们就一直拼命在提高望远镜的威力,导致了折射镜和反射镜出现你追我赶、此起彼伏的有趣竞争。1948年海尔望远镜建成之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竞赛基本上可以算是落下了帷幕,反射镜和折射镜都达到了它们各自的顶峰。20世纪70年代,苏联想在望远镜方面领导世界新潮流,制造了一架口径达6米的反射镜,但与海尔望远镜相比,其各方面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