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圣经>中一直强调以扫有红皮肤、多毛的生理特征,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那正是美洲的红土,美洲的荒芜呢?据说玛雅人一点也不多毛,但玛雅人却有拔毛的习惯.是因为当初由于多毛受到驱逐,从而使以扫的后代开始不断拔毛才发展为今天不多毛的这一现状呢,还是他们本来就不多毛,这是个疑问.假如一个民族一直保留着拔毛的习惯,那其4000年后的后代还会多毛吗?这是个专业生物学问题,我回答不了.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各国学者有关尼安德特人外貌和生活场景等的最新研究成果,推翻了之前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实之词,改写了有关他们的历史定论。他们长的什么模样?今天,我们已经拥有经过确认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300多具,因此科学家有把握描绘出尼安德特人和与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亲——我们的祖先智人——的相貌区别。几年前,美国人类学家加里·索耶和维克多·迪克维克·杰克在他们撰写的《走近人类漫长的道路——700万年的进化画卷》中,通过对保存完好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的分析,指出:"他们的骨骼或多或少像现代人的骨骼。最大的不同是两者  相似文献   

3.
从物理学上来看,宇宙广袤而浩瀚,只是这样无垠的宇宙究竟有多少个 ?只有一个吗 ?那么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宇宙之外还有宇宙吗 ?还有,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宇宙到底是什么时候、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形成的呢 ?所有的这些依旧还是个谜,裹在它们脸上神秘的面纱到了今天,还是没有被我们揭下。   现代科学所理解的宇宙是在大约 200亿年前诞生的,从此一个拥有超大能量的“时空”出现了,接着,它就迅速地膨胀起来,最后,形成了广袤的宇宙。可是,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这个超大能量的时空出现以前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它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  相似文献   

4.
生存的链环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损坏了,有谁知道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动物界的内在联系如何?如果我们改变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是否会冒着损坏其他的更多部分的危险呢?我们曾经以为科学家们知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当我们一层又一层地揭开自然的面纱,拨动自然之网,我们才发现了那些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而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梦想过这一点.想一想几年以前发生在不列颠的事情吧.居民们破坏了两种个头细小的蚂蚁种群的生活习性,导致了它们的灭绝.在蚂蚁种群的消失之外,更让自然爱好者们感到难过和震惊的是,蚂蚁之死也就意味着一种美丽的欧洲蓝蝴蝶在不列颠的灭绝.因为这种蝴蝶与蚂蚁之间存在着亲密的鲜为人知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如果外星球的先进文明来到地球上衡量地球生命的价值,那么我们人类会排列于老虎之前呢还是排列于蟑螂之后?想象一下,有一个极为先进的外星文明在每百万年进行一次的规模宏大的银河系人口普查中造访了地球,他们此举的目的在于估价和排列种类繁多的有机生命体——也许将据此来判断这些生命体被推进到更高级的进化阶段的价值.外星人会采用什么标准来进行判定呢?人类又能否排列于其他大大小小的动物之前吗?这看起来似乎不过是个幻想性的游戏,但可以告知人类很多关于他们在这个行星上所扮演的角色,广而言之,也包括他们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小时候时常追问大人,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大人们会说,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但是,类人猿又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的,或者干脆说,所有的哺乳动物及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又都是怎么来的呢?这样一来,自然就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生命的发祥地——大海了。追溯那里的人类始祖,可能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这么怪异的家伙怎么会和我们扯上关系呢——  相似文献   

7.
正竞争,似乎是贯穿于生命演化进程的最重要的主题。早在1859年,达尔文就发表了著作《物种起源》,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物竞天择",系统阐释生物个体间存在竞争,能适应者才能留存。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竞争,那对于组成生物个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而言,是否一样存在竞争呢?如果存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细胞竞争又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8.
波特 《太空探索》2011,(7):62-63
在美国好莱坞,明星的价值是以他们的票房号召力、他们扮演的角色和影迷们的选票来衡量的。但在天文学中,我们怎么评选宇宙中最炙手可热的恒星呢?一颗恒星要有怎样惊艳的表现,才能赢得我们的敬畏和赞赏呢?有些恒星周围存在着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另一些恒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的起源;还有一些恒星周围有非常奇特的行星。这些恒星颇受天文学家关注,它们是我们宇宙趣星评选的强力候选者。  相似文献   

9.
太空绳     
当人类起初考虑要在月球和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上定居时,他们可能不会想到用现代火箭技术。相反,太空旅行和定居可能会依赖于一项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发明的技术——绳子。怎样只用绳子就能推动物体穿越太空呢?让我们先考虑两种情景:第一种情景是两个人造卫星用一根粗粗的绳索连着,其中一个卫星可以用这根绳子把另一个扔到另一个轨道,就像是猎  相似文献   

10.
正当欧洲文明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时候,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依然传承着他们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那么,是什么有着如此强大的威力,使得他们在其他强国面前依然沿着他们奇妙的文明道路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呢?  相似文献   

11.
既然经过46亿年的演变,地球上能进发出如此多姿多彩的生命景象,我们是不是可以遐想在木卫二海底存在一个异类世界呢?请看——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在很短时间内,陆续发现了一些史前绘画,它们的绘制年代更为久远。这些发现证实人类最早的艺术之灵不单单产生于人类祖先的堂兄尼安德特人的心中。那么谁是艺术之父?我们?尼安德特人?会不会我们不过是继承着我们与尼安德特人生活在5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的艺术呢?艺术之源是在欧洲还是在东南亚?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参观  相似文献   

13.
正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的宇宙到底有多大?它已经诞生了多少年?现在,它还在继续变大吗?将来呢?我们的宇宙会怎样终结?也许就在你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正有一位睿智的女性也同样注视着星空,试图寻找答案。她,就是温迪·劳雷·弗里德曼。  相似文献   

14.
火星探测的主要目的 各国火星探测计划中都包括查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一任务。不管美国人还是俄罗斯人,他们都把目光集中在寻找火星生命上。从美国火星探测器奥德赛发回的图片分析.现在火星上肯定有水,而且数量大得惊人。为什么科学家如此关心火星上有没有水呢?原因很简单,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是我们地球人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成  相似文献   

15.
载人航天的关键就在于航天员能否上天,而航天员的生活与训练又是绝对不能受到外界干扰的。因此,中国的航天员始终是一个隐晦的话题,他们的头上笼罩着神秘的光环。随着神舟飞船第四次发射的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也进入了倒计时,那么中国的航天员现在都准备到了什么程度?他们是如何选拔、训练与生活的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披露——  相似文献   

16.
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力与有创造力的人总会得到人们的尊敬与仰慕。这些人似乎有能力始终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享受,进而变得更具创造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怎样才能变得更有创造力呢?他们的人生就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相似文献   

17.
异类接触     
两个老人坐在长椅上,仰望着天空,“ UFO最后总是走了,他们为什么不下来看看我们呢 ?”“也许他们想要找的只是智能生物。”另一个说。   如果这个玩笑让我们感到可笑的话,那是因为我们知道情况可能真的是这样的。但大多数对 UFO和外星学说抱怀疑态度的人争辩道,既然他们能随时下来在我们面前显身,那他们还等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一下外星学说的实质。外星人欲与之建立联系的另一个星球的智能生物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有三个条件对于建立星际间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个条件是科学的成熟。在远古社…  相似文献   

18.
暮野幽灵     
这个世界有时让人很困惑,它的神奇时不时总会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印迹。哥白尼发现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过去了有多久?不会有人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了吧?这一期开始,本刊将推出一个新的专题——"亲历",讲述普通人经历的不普通的故事。专题中刊出的每个故事——我不想称之为事件——都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这些故事,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来可能荒诞不经。可我要说,对事件本身,我们也许可以举出一千个理由,做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但对当事人而言,这种经历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震撼心灵的旅程。故事才刚刚开始。——编者  相似文献   

19.
家的起源     
家是你的出生地还是目前的居住地?是一处居所、一个景点,还是一种心境?在我看来。家的观念是象征思维的产物。这种思维能力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其中就包括我们的祖先。家的观念可能起源于早期人类对庇护所的需求。最为著名的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万年间。他们避雨的方法与现代大猩猩的做法如出一辙——躲到枝叶茂密的树丛下。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改变地球已有几千年历史了。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该怎样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呢?我是一名专门研究行星的天体生物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行星演化的主要过渡阶段以及各个行星与生命形式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人类已经进入地球史的一个新纪元。在这一新纪元,人类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推动全球变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