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以奖励他们发现的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昼夜节律由内部生物钟驱动,这个微生物钟能预期昼夜循环以优化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生物体能够在生理和行为上适应昼夜节律的时间,这一发现已经很久了,但内生昼夜节律钟的存在一直到20世纪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1971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航天飞行初期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及“空间适应性综合症”的机理,实验观察了12名受试者在头低位6°卧床期间心率、呼吸、体温和脑电的变化。实验中所有指标均同时记录在卧床实验室配套的生理测试处理系统上,并用此系统对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计算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头低位卧床中人体内的一些重要生理功能如心率、呼吸、脑电的昼夜节律仍存在,但出现一定的紊乱,表现在:①心率昼夜变化双峰波消失或模糊,时相推迟。②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额部皮肤温度无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腿部皮肤温度在卧床初期明显增加,之后波动较大。③卧床中脑电α波段功率谱值下降,而δ、θ波功率谱值上升。卧床中R-R 间期频谱分析和脑电功率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卧床中心脑的调节和皮层的兴奋性也发生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3.
据外刊报道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天文学家目前正在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 :生命是否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芬兰科学家毛利威尔托嫩最近在给美国天文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近几年的天文观察和实验结果 ,使得有关的科学家越来越相信 :我们地球人的祖先 ,很可能是来自火星的“火星人”!当前 ,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 ,生命起源于一个类似现代细菌那样的“先祖”细胞 ,这个细胞后来进化为植物、动物和人类等多种生命形式。传统的观点认为 ,地球上第一个这样的细胞出现在38亿年~35亿年之前。然而 ,一个由10位来自欧美国家的天文学家组成的高级专家…  相似文献   

4.
<正>3月31日23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没"天链"杨利伟在天上很孤独航天器的任何数据都需要传到地面控制中心才是有意义的,但对于大多数飞在几百公里高的航天器而言,它们每90分钟左右就绕飞地球一圈,这意味着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法跟定点的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它们遍布于土壤、水和空气中。在地球上,微生物无处不在,无处没有。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一群构造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但是这并不会妨碍它们成为生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微生物不仅在地球演化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茫茫宇宙中,它们很可能起着生命播种机的作用,四处播撒生命的种子。地球生命的种子现代科学已经揭示,海洋是地球生命的孵化器,起着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溶液的作用。在38亿年前,…  相似文献   

6.
恒星探索     
<正>什么是恒星?恒星是宇宙中发光的物体。大多数恒星由气体和一种带电的等离子体组成。虽然恒星在大小上相差甚远,但是大多数恒星都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形式主要是光和热。恒星的种类有很多种,包括红巨星、蓝巨星、超巨星,以及各种颜色的矮星。大约75%的恒星以双星系统的方式存在,即两颗恒星非常靠近、相互围绕运动。从地球上可以看到夜空中有许多恒星。肉眼从地球上可以可看到大约6000颗恒星,因此,在任何时间,你最多可以看到3000颗恒星。恒星并不是均匀分散在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我总觉得科幻故事的想象力再疯狂,也都明显是在谈论人类。无论地点多么陌生,科学概念多么不同寻常,大多数科幻最终还是在说人类(或类人)的互动、问题、弱点和挑战。这就是我们要回应的,也是我们在理解的道路上做出的最大努力。事实上,这意味着大多数科学幻想发生在可以描述的场景中,比如说在行星上或飞船里。真正的挑战是将故事与人类情感、人类高矮胖瘦以及时间尺度联系在一起,同时仍然捕捉宇宙本身的巨大规  相似文献   

8.
正惠康基金会感染与免疫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了人类血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规律,发现了人类免疫系统中的一类新细胞。这些细胞分属树状突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白细胞。树状突细胞表面有抗原分子,T细胞可识别出这些分子,然后引发免疫反应。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大的一类,可发育成巨噬细胞,吞食细胞中的"垃圾"。研究团队成员迪芙亚·沙阿表示:"人体内有两种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和猿在体格上和功能上都有区别,但在基因上,人类和猿,尤其是黑猩猩,极其相似。美国加州大学的医学教授维奇和一组研究人员,把人类和黑猩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做了比较。发现两者在细胞表面分子的结构上有些许分别。  相似文献   

10.
正1945年,杰弗里·霍尔出生于美国纽约。2017年10月2日,他因解开了昼夜节律机制的奥秘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他是美国缅因大学的退休教授。在谈到这次获奖时,他说:"是的,没错。在我还没退休的时候,我的工作内容大半的确与生物节律有关。如果说我们真的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的话,这应该是最著名的成果之一了。我和罗斯巴什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上许多细胞生命体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硬质的生物结构,例如由矿物质构成的动物骨骼和蜗牛壳。最近,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发现了微体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将迄今最古老的生物矿化证据追溯至8.1亿年前,还有助于在其他行星上定位查找化石,研究生命体和行星随时间推移共同演化的方式。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杂志上详细介绍了该发现。他们获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天体  相似文献   

12.
正海豚是右利手还是左利手?这是一个很狡猾的问题,因为海豚显然没有手。但是,在研究他们是否有左右偏好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了人类在感知上的奇怪现象。人类的行为并不对称: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且擅长使用某一只手,保持平衡时重心放在某一条腿上会更容易,而那些工作生活里经常需要旋转的人(如体操运动员、舞蹈家或跳水运动员),常常更喜欢朝某一个方向旋转。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空间失重环境引起的航天员健康问题(心血管疾病、免疫抑制、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日益突出,这已成为人类探索空间的一大阻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微重力条件下机体及细胞的变化.近期的研究表明,在细胞水平上,微重力会引起细胞降解,改变细胞骨架,并造成细胞在分子水平(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粘附、信号转导等过程)的一系列改变.本文对微重力条件下免疫细胞、内皮细胞、骨细胞、癌细胞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可为微重力条件下机体及相关细胞的研究提供指导,为治疗或缓解微重力条件造成的疾病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11月26-27日,第三届空间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协办。开幕式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袁洁副总经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保华院长分别代表大会和主办方发表致辞。  相似文献   

15.
国际空间站 (ISS)是有史以来的第 10个空间站 ,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空间站。目前处在边建设边利用阶段。空间生物科学技术是空间科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开展其研究也是进行载人空间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航宇局 (NASA)将在 ISS上进行生物科学技术研究 ,为此提出了其全面计划 ,该计划涉及生命科学与微重力科学两个领域。1 生命科学领域该领域的计划分为 6个方面 :基础生物学、重力生物学与生态学、生物医学研究与防护措施、空间生理学、三维肿瘤组织培养和离心机生活舱。1.1 基础生物学计划该计划支持基础生物学研究 ,从亚细胞、细胞到…  相似文献   

16.
自从美国的第一颗军用卫星“发现者”问世以来,科学家们有机会把科学仪器放在保密卫星上进行试验。除极少数外,这些试验实际上是未曾公布于众的。有许多试验,利用了大多数军用卫星采用的极地轨道之优点,而在六十年代中期,NASA的民用卫星一般是不能达到这种轨道的。携带的仪器曾用以绘制低高度粒子沉降辐射区域图和高高度核试验造成的人工辐射区域图,如同探测高层大气一样,探测了极光辐射。在第一次空间测地研究中曾使用西科尔卫星。试验仪器通常安装在阿金纳发动机的后部。  相似文献   

17.
《国际太空》2011,(10):21-21
最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保华院长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在2011年9月3日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院士日活动的当天,杨保华院长接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让·米歇尔·康坦(Jean Michel Contant)颁发的院士证书。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院士日活动由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举办,出席这次活动的有康坦秘书长和来自美、俄、法、日、中等国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月6日,美宇航局发布消息,航天员约翰·杨去世,享年87岁。杨曾两次飞往月球,并在"阿波罗16"任务中登月。他参加了航天飞机首次飞行任务。在"双子座"、"阿波罗"和航天飞机计划中6次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是首个六飞太空的航天员,也是唯一历经上述三个计划的航天员。他在美宇航局工作了42年,1974年到1987年担任美宇航局飞行员团队负责人,管  相似文献   

19.
前言电位器旋转噪声的研究是涉及到我国电位器生产工艺与检验技术的一个迫切问题。长期以来,IEC 组织对轨道噪声的测试未做原则性修改,所推荐的测试电路一直沿袭至今。近十多年来,我国在噪声测试仪器的研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对噪声机理的研究与工艺改革则更是大多数生产和研究单位着重进行的工作之一。从测试的角度很希望研制出在可比性和测试速度方面都得到提高的仪器。从工艺研究的角度也希望从测试实验中分析噪声机理找出提高质量的途径。本文是作者对轨道噪声特性的实验研究报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迫切地需要在不明飞行物学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我认为应当终止对名誉的追逐和对他人的责难。最近在各种各样的UFO电子邮件目录上阅读了许多的论述,我再一次对由某些目击者和研究人员所做的注释感到厌烦。如果我们的政府和军方事实上掩盖了1947年的罗斯韦尔事件(大多数人认为是这样),那么那些掩盖真相的人一定会坐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大声地讥笑不明飞行物学界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迫切地需要在不明飞行物学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我认为应当终止对名誉的追逐和对他人的责难。我当然不会宽恕任何的谎言,而且有时在某些案例中,认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