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持续推进,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航天工程陆续启动,对航天运载火箭的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体火箭发动机(简称液体动力)是航天运载器的心脏,其  相似文献   

2.
谭永华 《宇航学报》2013,34(10):1303-1308
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是航天发展的基础,是国家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分析了运载火箭主动力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氧液氢发动机是发展方向和最佳组合。提出了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氧液氢发动机的总体方案和主要参数,研究了两种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途径。这两种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将为我国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重大航天活动和空间利用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空间电子技术》2012,(1):67-67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1年12月29日发表的《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开展载人登月前期方案论证。我国将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思路,继续推进月球探测工程建设,发射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器,完成月球探测第二步任务。启动实施以月面采样返回为目标的月球探测第三步任务。白皮书还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增强现役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发展新一代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20世纪70年代通过阿波罗计划实现载人登月后,人类再也没有踏上过月球表面。近年来随着深空探测活动的再次兴起,美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载人登月计划,即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这项由NASA主导、多方参与的登月计划,目标不仅是将美国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还要在月球建立长期运营基地,并为后续的载人探火行动奠定基础。文章对这一计划所涉及的战略部署及任务要素进行了概述,涵盖登月着陆点选择、运载火箭与飞船、着陆器与有效载荷、“门户”绕月空间站以及商业航天的参与。最后讨论了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对我国未来探月工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月面设施原位建造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月面设施原位制造技术是未来航天科技发展的热点技术之一。以美、欧为代表的航天强国及组织均开展了月球原位制造技术的研究,研制了原位制造设备,并开展了相应的地面工艺验证工作,积累了有价值的试验数据和技术参数。在充分调研及跟踪国内外月面设施原位建造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国内外月面设施原位建造技术的发展思路,为我国月球基地的建造提供参考,对我国的载人登月、月球基地等月球探测任务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十二五期间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90余次发射任务,成功执行载人航天、探月等重大工程任务,将多颗卫星、神舟飞船、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2011年和2012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连续两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前三位,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已经成为常态,航天的整体实力实现了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7.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12,(4):62-64
俄计划2030年前载人登月 俄罗斯媒体3月13日报道说,俄联邦航天局已向政府提交《2030年前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确定俄未来航天活动的主要方向,提出登月、建立火星研究站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并制定了整合火箭航天工业的分步计划。俄2030年前航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确保世界三大航天大国之一的地位。为此,新战略提出三项优先任务:第一,发展和利用航天设备、技术及服务;第二,研制载人、运货和飞往行星的航天工具,包括可重复使用火箭;第三,建造载人火星探测飞船和新一代轨道站。  相似文献   

8.
载人登月飞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载人登月任务,基于近地月之间交会对接点和火箭发射次数,将载人登月初步归纳出七种飞行模式,并从飞行模式、飞行模块质量、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详细分析各种登月飞行模式的优缺点,得出了较优的登月模式。根据我国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提出了有限规模和大规模载人登月模式,给出了我国载人登月工程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在第12届中国航展上了解到,我国已启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功。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火箭。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小军说,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将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在近期可以用于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的环月、绕月等演示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重型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未来航天发展趋势,指出为实现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势在必行.提出了中国重型运载火箭主动力--_1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00吨级液氧液氢发动机的总体方案,确定了发动机的主要参数,明确了发动机的关键技术,考虑了发动机的研制条件,进行了发动机研制策划.根据中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世界航天发展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年。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面向未来,纷纷出台了雄心勃勃的航天发展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航天预算不断增长;一些大中型运载火箭更新换代,多项新型运载火箭研制计划先后面世,低成本快速发射小型火箭研制进展迅速并取得重要成果;新型军用和民用卫星相继升空,研制计划取得新的进展,新一代卫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空间攻防对抗也有所进展;载人航天受到世界关注,中国神舟6号飞船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美国调整载人航天发展途径,美俄公布新型载人航天器详细方案;深空探测有新的突破,行星、彗星和小行星探测取得重要成就,重返月球和火星探测继续成为今后的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12.
王景泉 《中国航天》2005,(12):33-35
2004年1月布什政府发布空间探索新设想,提出了空间站发展新的时间表,明确了载人登月球、登火星和开发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新目标。欧空局、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纷纷提出了行星探测新计划。世界上出现了将载人航天嫁接于行星探索和太阳系开发的重大历史性转变。一、主要航天  相似文献   

13.
序言     
航天工业,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实力的象征和体现,是提升国防安全的伟大事业.近年来,中国航天先后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无人月球探测、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多项工程任务,实现了我国进入空间和利用空间能力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正《宇航总体技术》是我国首个航天领域总体技术类期刊,由我国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部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主办。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作为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总体单位,承担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项目,抓总研制了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13种运载火箭,能够把空间飞行器送入地球任意轨道,能够把我国航天员安全送入太空,能够完成深空探测飞行器发射任务,推动了中国卫星及其应用和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人类社会和深空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火星探测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从1960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无人火星探测器至今,人类已发射无人火星探测器47次,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载人火星探测在探索地外生命、星际移民、推动科技发展、提升国家地位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航天运输系统技术是载人火星探测任务实施的基础技术,其技术水平对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风险、复杂度和成本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开展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然 《航天》2011,(1):5-5
11月11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大推力发动机,双机并联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该发动机是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动力之一,对于提高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满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任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满流试车台建设解决了国家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今后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都在各自的航天发展规划下开发自己的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美国在取消"星座"计划后,新太空计划以载人火星登陆为目标,其新型货运火箭将以航天飞机和"星座"计划的技术为基础进行研发,而载人火箭的研发则似乎更依赖于商业公司。俄罗斯明确了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计划时间表,正在重点研制联盟号火箭改进型和安加拉7火箭。欧空局的未来载人登月、登火星计划拟分别在2025和2035年之后实现,阿里安5液体主发动机捆绑固体助推器的方案仍是主要趋势。日本正在研发H-2B火箭,未来10年可能会设计探月载人火箭。印度计划于2015年前后实现载人航天,未来最有可能使用的载人运载火箭为GSLVMK3。  相似文献   

18.
张雪松 《航天员》2013,(1):34-37
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提出了新的航天政策,计划在2025年开始执行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随后在2035年左右执行载人环绕火星任务。奥巴马的航天计划将使用SLS重型运载火箭发射MPCV多用途飞船,外加深空居住舱、低温推进级/电推推进级、多功能探索载具等部分。共同执行载人深空探索任务。  相似文献   

19.
庞言 《航天》2011,(4):38-41
由于空间站具有寿命长、容积大等优点,是开发太空资源的理想基地。所以,在1969年美国载人登月成功后,苏联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而把建造载人空间站作为未来航天计划发展的核心和一项国策。经过艰苦的努力,苏联终于在1971年4月19日用质子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第1个空间站——礼炮1号试验性空间站送入地球轨道,它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人类有了在太空长期驻留的基地。  相似文献   

20.
载人登月飞行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祺擘  李桢  李海阳 《上海航天》2012,29(5):14-19,72
根据载人登月任务有无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将登月途径分为地球轨道交会-月球轨道交会、地球轨道交会-直接返回、地球轨道不交会-月球轨道交会,以及地球轨道不交会-月球轨道不交会四类,并对各自可能的演变登月方式进行了分析。对载人登月的质量规模及运载火箭需求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比较了一次发射、基于环月轨道交会组装和基于近地轨道交会组装方案的时间窗口和登月方案,并给出了建议。研究可为我国载人登月任务方案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