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决飞机横侧向运动间的相互耦合给飞机操纵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的诸多的不便,提出一种解耦设计方案,使得横侧系统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简化了问题的分析,比较圆满完成了飞机横侧向控制增稳系统的控制律设计,改善了飞机的操纵稳定特性。  相似文献   

2.
武装直升机控制增稳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永哲 《飞行力学》1997,15(4):40-47
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对武装直升机的控制增稳系统进行了设计。所给的状态方程为29阶,其中包括了执行机构及旋翼动态、机体挠性动态的参数。采用内部平衡系统的性质来获得一个降阶模型,用特征结构配置的方法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从而提高现代攻击直升机的操纵品质。同时还比较了降阶前后系统的性能,用降阶的方法说明了旋翼动态、直升机挠性动态对系统的影响。设计结果证明,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解耦效果及闭环特性。  相似文献   

3.
唐永哲 《飞行力学》1999,17(3):39-43
通过对H^∞控制理论在直升机横横向SCAS(增控稳稳系统)设计中具体应用的研究,报告了针对不确定的系统,H^∞设计方法是进行系统鲁棒性分析和设计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连续域H^∞控制问题的状态空间算法,得到了稳定的H^∞控制器的亚 并且指出了控制器模型降价的方法,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直升机横航向H^∞控制SCAS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王勇  高金源 《飞行力学》2000,18(3):30-34
针对直升机的特点,提出应用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H∞控制理论对直升机进行解耦控制。分析讨论了设计中加权函数阵的选取,对在设计应用中出现的控制器运动模态过快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对UH-60直升机的“姿态命令/姿态保持”响应模式的解耦飞行控制器设计,验证了H∞控制理论对直升机解耦控制,以及所提解决控制器运动模态过快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文俭 《飞行力学》1990,(3):60-66
本文主要介绍实际应用转轴法进行横航向等效系统拟配的方法和体会。以某飞机为例进行了横航向等效系统的拟配,并以此对该飞机横航向模态特性及飞行品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唐永哲 《航空学报》1998,19(2):240-242
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对武装直升机进行控制增稳系统的设计。所给的状态方程为29阶,用内部平衡系统的性质来获得一个降阶模型,用特征结构配置的方法来设计一个控制器,模态解耦是通过特征向量的选型获得的。设计的结果表明,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解耦效果及闭环特性,从而提高现代攻击直升机的操纵品质。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横航向飞行品质评估准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等效系统法对某型先进战斗机进行了横航向等效系统拟配,在时域、频域内验证了拟配结果。按照美军现行的MIL-STD-1797A规范对该型飞机横航向飞行品质做出了评估,重点分析了操纵系统中反馈通道对横航向飞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带电传操纵系统的第三代飞机的作战使用与飞行品质潜能的发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直升机横侧稳定性试飞数据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超敏  张西 《飞行力学》1998,16(1):70-73
运用小扰动理论,通过在力矩方程略去姿态项及横侧受扰运动方程组的线化和降价处理,使横侧运动方程组用标准特征矩阵表示,从而转化成求解特征矩阵的特征根问题,并利用Z11直长操稳试飞数据,用特征矩阵法对Z11直升机横侧稳定极进行了求解,所得结果与费拉雷法比较,结果是一致的,这表明该方法正确,可靠,完全可用于直升机横侧稳定性的飞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宏 《飞机工程》2006,(1):15-20
运输类飞机改装为新用途飞机时,常常因气动布局改变、总体布置变化和结构加强等因索引起飞机气动特性和质量特性有较大变化,尤其是机身上新增大型部件对尾翼的影响,使得航向静稳定性显著减小,造成飞机飞行品质变差。为保证改型机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采取增加腹鳍、增加垂尾面积或平尾上加装端板等气动补偿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飞机航向静稳定性,利用飞控系统增稳补偿可达到有效改善横航向动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控制阵解耦的直升机显模型跟踪飞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型武装直升机为例,在电传控制方式下,从工程易实现的角度出发,仅通过对控制阵B解耦,设计直升机显模型跟踪飞控系统。重点阐述了解耦矩阵Bd的设计,主要讨论当B不为方阵时,如何从广义逆矩阵的角度设计解耦矩阵,同时还需解决内回路多变量输入输出维数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定量分析评估所设计的模型跟踪系统的性能。完成内回路设计后,采用单输入单输出经典控制方法设计外回路。仿真结果验证了内外回路单独独立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唐永哲 《飞行力学》1999,17(1):32-36
武装直升机横航向增控增稳系统可看作是2输入5输出的多变量控制系统,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可用稳定裕度作为衡量标准。利用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方法,计算武装直升机横航向SCAS的稳定裕度,来评判所设计系统的鲁棒性。该方法获得的满足鲁棒性所要求的裕度指标,为我国军用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飞机横航向等效拟配模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电传飞机的横航向低阶等效拟配问题,根据国外新近规范及相关资料对飞机横航向等效模型及其拟配方法的提法,选用了五种适用于不同情况的等效系统数学模型,比较和研究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并通过对具体算例的计算,验证了各等效模型的适用范围及拟配方法的实用性;同时,对频率范围的确定,初值的选取等拟配计算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胡洲  王志胜  王从庆 《航空学报》2014,35(5):1394-1403
针对带输入饱和的直升机解耦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信息融合解耦控制算法,通过融合主通道和相应耦合通道期望输出和控制能量的软约束信息,以及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硬约束信息,获得二次型性能指标下解耦控制律的最优估计,使直升机的内回路控制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和解耦性能。通过控制能量软约束信息的自适应调节,使求取的控制量满足输入饱和限制要求,避免了因输入饱和导致的解耦性能变差和驱动器过载问题。提出的信息融合控制算法基于被控对象的离散模型实现,容易应用于工程实际中。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现代飞机的飞行品质特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一个低阶系统去等效拟配真实的高阶系统。本文根据MIL-HDBK-1797中提出的横航向低阶等效拟配模型,对某三代战斗机两种典型状态的横航向飞行品质进行分析。在拟配过程中,首先用一简化的荷兰滚航向低阶等效系统模型进行等效拟配,将拟配结果作为横航向全拟配等效模型的初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战斗机具有良好的横航向飞行品质;等效拟配系统具有很小的失配度,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该型飞机的横航向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五相永磁同步电机两相开路故障的运行工况,提出了一种基于解耦矢量控制理论的故障容错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在两相开路故障下的同步旋转坐标系内建立电机的数学模型,构造解耦变换矩阵,将电流控制中id和iq轴解耦,达到两相开路故障下容错运行的目的 .仿真结果表明,在五相永磁同步电机两相开路故障下,基于解耦矢量控制理论的故障容错控制策略能够实现电机驱动系统的高品质运行,具有控制简单、转矩波动小、容错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 PT6B-67A 发动机电调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根据 PT6B-67A 发动机电调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简述发动机电调控制技术在直8F 型机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一种航空发动机多变量自抗扰解耦控制律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航空发动机多变量解耦控制律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多回路控制的多变量自抗扰解耦控制算法:首先通过静态解耦算法实现多变量耦合系统的静态解耦,而后通过ADRC非线性扩张观测器的补偿控制实现各回路的动态解耦,最终实现复杂多变量耦合系统的解耦控制。以某涡扇发动机非线性部件级实时数学模型为被控对象,基于上述多变量自抗扰解耦控制算法设计了发动机中间状态以上多变量控制律。在全包线内,与基于增广LQR控制方法设计发动机闭环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前者使得发动机闭环系统具有更好的指令跟踪和多回路解耦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架具有自主返回模块和增稳模块的模型直升机。该直升机硬件电路以C8051F020单片机作为机载部分控制器,使用MEMS陀螺仪和MEMS~JI速度计测量姿态信息,运用无线收发模块实现和地面站的通信。文章介绍了模型直升机系统的软件流程和实现,用系统辨识法分通道建立了直升机模型,设计了直升机的增稳控制模块。设计的模型直升机可完成悬停、返回、着陆等简单的自主飞行任务,为后续舰载小型模型直升机自主起降开发与验证平台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控制增稳系统与机械操纵系统交联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建立了控制增稳系统(CAS)与机械操纵系统(MCS)的交联耦合模型,通过对某机飞行操纵系统数学仿真与铁乌台架实测曲线比较,验证了它的正确性;然后对某机中存在的交联振荡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影响振荡的最关键的系统参量为操纵系统后段质量和CAS控制权限;最后提出了减缓振荡的办法,找出了产生振荡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