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资源卫星应用系统建设情况和服务能力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概要介绍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工作宗旨;简要介绍了资源卫星应用系统的数据接收、数据预处理、数据分发、运行管理、业务测控、应用示范和卫星数据应用评价7个分系统的业务范围和建设情况;列出了资源一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数据特点、产品类型、生产能力和为用户服务的项目及内容。  相似文献   

2.
卫星姿态的几何确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模拟遥测数据确定的卫星姿态是卫星发射中的重要参数。从几何姿态确定原理入手,研究如何利用遥测信息确定自旋卫星的姿态,列写了卫星周期、自旋角速度、两面角及太阳角的计算公式,分九种情况列写了卫星姿态的计算方法及公式,并对文中方法在海上测控任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海洋一号卫星的在轨测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介绍了卫星业务运行的情况,并对在轨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为后续卫星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巴西数据采集卫星(SCDI)是巴西特殊使命计划(MECB)中的一个项目。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该数据采集卫星的结构、电源和数据转发电子设备的情况,以及发射卫星的接口条件,对火箭整流罩的要求,以及卫星的工作轨道和有关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主要对卫星通信系统中星上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方案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并分析了一种卫星星上图像数据的星上存储与传输方案的六种工作模式,对于每一种工作模式的卫星内部结构、工作流程和数据传送铁路做了深入的分析。对卫星数据存储方案的轨道与娃路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利用太阳同步轨道间歇性区域性覆盖特定区域的轨道设计方案。并且利用Satlab仿真软件给出了卫星在目标区域的衷盖形状及衷盖时间情况。在通信使路方面,根据上行测控铁路、下行窄带、宽带接路三种不同情况给出了数据速率、载波频率、调制方式和比特误码率等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6.
刘健  高云  咸迪  徐喆 《卫星应用》2012,(4):61-67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自1978年开始接收、处理、存档各类卫星数据,至今存档数据已近1000TB。每日接收、处理和存档的实时卫星数据近2TB,丰富的数据为用户的科研和业务提供了数据基础。随着卫星的发展,已累计了一定观测时间的卫星观测数据,使得卫星数据在气候变化监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让卫星数据在气候监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对长时间序列的卫星数据进行再处理。在再定标和精定位处理的基础上,根据气候监测需求研制稳定算法,获取气候监测所需的大气、陆地、海洋参数,是卫星数据用于气候监测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中国气象局现有的卫星数据资源,国际卫星气候数据集构建的发展现状,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处理生成形成长时间序列卫星的产品在气候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7.
卫星遥测数据通常有2种手段获得,一种是卫星经过地面测控站下传的实时遥测和延时遥测;另一种手段是通过数传分系统下传的全球遥测。全球遥测作为监视卫星载荷健康状态的主要手段,存在数据量大、文件数量较多、人工处理和判读工作量大等问题。针对该情况,提出准实时在轨健康监视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具备遥测源码定时获取、有效载荷遥测数据提取和解析、遥测数据存储、遥测数据自动判读和特征统计、超限报警、曲线显示和数据输出等功能,可对卫星有效载荷的健康状态进行准实时、自动化的监视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卫星故障模式与故障案例库的组成、功能等,并对其在卫星产品研制过程中的使用模式、流程等进行了说明,最后对目前已收录的故障数据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卫星数据采集系统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云  胡如忠 《中国航天》2001,(3):21-22,25
一、卫星数据采集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卫星数据采集系统是利用航天遥测、遥控、遥监等技术,对航天器远地点进行各种监测,并根据需求进行自动采集,经过卫星传输到数据中心处理后,送给用户使用的应用系统。 卫星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特点是:能自动提取被采集的数据;数据率较低;数据分时采集;覆盖地域广;可野外工作;无人值守。 卫星数据采集系统的优点是:时效性高;采集数据地域广;经济性优;真实性强。 卫星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组成有: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卫星采集通道、数据接收站、网络管理和中心处理系统。卫星数据采集系统由空间卫星信道、传…  相似文献   

10.
《卫星应用》2008,16(3)
介绍了在汶川地震监测中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情况,分析了我国资源卫星在应用中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于2008年9月6日发射入轨,到2018年9月已经运行十年。十年来,作为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首个专用卫星星座,双星一直在为我国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及其他行业提供连续不断的可见光、红外及超光谱遥感数据信息。文章分析整理了十年来双星在轨星座运行情况、卫星供电情况及其他卫星主要功能状态,简述了成像任务及应用情况,分析提出了星座主要技术成果,总结了双星设计与在轨运行的成功经验,并对环境减灾后续卫星技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高轨道卫星热控涂层温度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待定系数方法的热控涂层在轨性能变化估算方法,此方法仅利用温度数据,不需要卫星光照角、材料热容量等其他参数,降低了以温度反演热控涂层在轨性能变化的参数要求和计算难度。利用该方法,在参考了现有的卫星光学太阳反射镜(Optical Solar Reflector, OSR)太阳吸收比退化的在轨数据和地面试验数据的前提下,同时为计算数据的稳定性,文章估算了某卫星在轨运行580天至1670天约3年的时间里,卫星上OSR的太阳吸收比在轨性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某卫星OSR在约3年的时间里,太阳吸收比仅增加了不到0.01,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未来空间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玉兰 《卫星应用》2002,10(4):41-47
描述了日本未来空间发展构想和它在未来5-10年计划发射的通信与广播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数据中继卫星和星间光通信卫星,以及对平流层平台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FY—1C卫星的资料处理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洁 《上海航天》2001,18(2):74-78
介绍了FY-1C的轨道特征、对地观测能力、星上数据贮存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等,以及卫星仪器特性、光谱波段特征和应用能力。最后给出了卫星资料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对卫星遥感数据的要求,说明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应用于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技术原理、工作流程及工作任务。以相关监测城市为例,阐述了2009-2010年我国36个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市四线强制性内容等变化情况。监测成果说明,应用卫星遥感数据是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高分一号卫星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在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中的精细化和定量化遥感监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高分一号卫星的主要用户,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开展了大量应用示范工作,本文以其对气溶胶光学厚度、水华、水质、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等遥感监测和评价内容为例,介绍了高分一号卫星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示范情况。  相似文献   

17.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首颗生态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专用卫星。卫星搭载了5台有效载荷,可实现CO2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以及对气态污染物、云和气溶胶、水环境、自然生态等要素大范围、全天时综合监测,为生态环境遥感监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从卫星载荷特点及数据获取能力出发,分析了其在生态环境行业的应用能力,并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监测3个方面,结合在轨测试情况对卫星的应用能力进行详细阐述,可为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遥感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世界商业卫星遥感产业收入情况商业卫星遥感产业主要由遥感卫星制造产业和卫星遥感服务产业组成。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2019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的数据,2018年全球商业卫星遥感产业总收入为50.25亿美元,其中商业遥感卫星制造产业收入为29.25亿美元,占比58.2%;卫星服务产业收入为21亿美元,占比41.8%(图1)。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影响卫星长寿命的关键因素,调研了当前卫星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基于性能退化和加速退化的无失效寿命数据评估方法,此外还对基于推进剂剩余量预测的卫星寿命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表列出的各项数据都是从申请人或联邦通信委员会储存的资料中得来的。如果卫星没有按计划发射,那么卫星的轨道位置,和发射日期两项数据就要更改。 此卫星性能参考表按卫星业务分为以下几类:(1)北美国内卫星性能参考表;(2)向家庭直播的卫星性能参考表;(3)商业移动卫星性能参考表;(4)定点卫星业务国际卫星性能参考表;(5)其它的国际卫星性能参考表。 表中的发射日期是指实际发射日期或预约的发射日期。但是过去的情况表明,这些日期一般都比预约的日期要晚。 表中列出的转发器数是每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